
八成家長重陪伴 孩子逾半卻無感?中小企業攜手辦公益野餐 上千組家庭響應擁抱親子和諧
圖/心偲教育 文/萬力維
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長情的告白,由心偲教育發起、台北市社會局指導,結合逾30家中小企業與文化局共同響應的《孩子,請多指教|企業聯合公益野餐活動》,於台北花博花海廣場盛大舉行,號召上千組家庭報名參加,社會局副局長林淑娥、肯愛協會、勵馨基金會、富里有人、台灣關愛基金會四大公益團體代表出席,將陪伴的力量化為社會持續的支持。活動現場更首度公布《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結果,八成家長自認專注陪伴,但僅四成孩子認同、逾五成孩子無感,親子感受落差大。
調查顯示:家長陪伴意願高 六成家長為了孩子曾調整工作
《孩子,請多指教|企業聯合公益野餐活動》為看見台灣親子陪伴的真實樣貌,發起《台灣親子互動指數大調查》,針對全台育有7-18歲子女的父母及其孩子進行調查,共回收父母1,183份、子女1,282份,共計2,465份。調查結果顯示,在陪伴態度方面,超過八成家長(80.6%)表示「再忙也願意抽空陪伴孩子」,七成家長(71%)承認情緒會影響孩子感受,另有六成家長( 64%)曾調整工作型態或調整工時以增加陪伴時間,顯示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有高度的陪伴意願與自覺。
在陪伴時長方面,最多家長(37.85%)每天陪伴超過三小時,若限定「不被手機或其他事干擾」,則多數家長(32.3%)僅能專注30分鐘到1小時;另外,九成家長(96%)希望能再增加陪伴時數,其中以選擇增加一小時的家長最多(36%),但孩子的想法卻不同,四成孩子(46%)認為現有陪伴時長已足夠。可見孩子在乎的不是陪伴的時間有多長,而是父母陪伴時的專注與互動。
調查揭露:親子專注陪伴認知落差大 逾五成孩子無感
在陪伴的質量調查中,父母自評指數最高的為「透過肢體讓孩子感到愛與安全」(85分),最低為「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並適時回應」(77分),顯示父母認為經常透過牽手、擁抱等肢體互動表示愛意,但較難理解與應對孩子的情緒反應。而孩子評分指數最高則為「父母讓孩子覺得穩定可靠」(80分)、最低是「父母願意放下手機專心陪伴」(67分);可以看出在孩子心中,父母是可靠以及可信賴的對象,但相處過程中很在乎的是,父母陪伴時是否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被手機或其他事物干擾。
若以比例來看,家長與孩子對「專心陪伴」的認知落也有很大差距,八成家長(81.7%)自評專注陪伴,孩子僅四成認同(44%)、逾五成孩子較無感(56%);可見手機干擾成為親子陪伴品質的重大影響。也有八成(82.3%)父母表態願意陪孩子進行喜好的活動,但孩子實際感受僅過半(52.8%);近九成(89.1%)父母會透過擁抱、牽手等肢體互動傳達感情,但只有半數(53.8%)孩子從肢體互動中感受到愛,可見親子之間對陪伴品質的認知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