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關愛之家源起與簡介
遇見第一位感染者朋友
1986年,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女士,遇見一位因在成功嶺受訓時驗出HIV陽性,而被退訓的田啟元先生。在那個年代,台灣社會對愛滋病充滿恐懼與誤解。田啟元先生的經歷被媒體大肆報導後,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不僅母親無法忍受鄰居的異樣眼光,學校也拒絕他復學,使他感到無比絕望,甚至一度萌生輕生念頭。
楊姐得知後深感不忍,空出家中的一個房間給田啟元先生居住。毫不畏懼地接納他,連自己的兩個孩子也與他共同生活、用餐,持續近六年的時間。
感染者朋友們的中途之家
在照顧田啟元先生的過程中,楊姐結識了更多感染者,了解到他們在當時的社會中面臨著無家可歸、難以租屋和求職的困境。於是,她開始收容和照顧這些無法回家、失業的愛滋感染者。隨著收容人數的增加,1992年起更是另外租賃公寓,讓感染者能有一個互助生活、互相砥礪的「中途之家」。然而,中途之家的房租水電、日常的開銷,對楊姐來說是個重擔。幸好,在汪其楣教授的幫助下,藝文界的朋友加入定期小額捐助,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也常慷慨解囊,讓中途之家得以繼續運作。感動於這樣善意力量的幫助,中途之家因此定名為「關愛之家」。
草創時期的關愛之家
到了1997年,關愛之家已成為一個草根組織,照顧過的感染者已超過500位,漸漸成為感染者們的避風港。為了讓感染者互相合作、自立自助,楊姐在台北市開設了一家「綠茵花坊」,全數所得皆用於中途之家的照顧服務。同年,熟識的神父請託楊姐協助安置兩位受人口販運的越南籍婦女。了解到外籍移工與新住民在台灣的艱難處境,又毅然決然幫助這些被遺落在社會角落的國際友人。
成立關愛之家協會
除了成人感染者,楊婕妤女士亦陸續接觸到由母親垂直感染生下的「愛滋寶寶」,或是受愛滋家庭影響的孩子。為能妥善安置寶寶們,及幫助更多的感染者,「三犬基金」等企業界及各方善心人士的加入與協助,終於在2003年催生社團法人台灣關愛之家協會成立。
成為轉機的危機
2005年,面臨到房屋租約到期、租屋屢次碰壁的困境,楊姐與近百名感染者朋友、愛滋寶寶們險些流落街頭。三犬基金慈善事業家汪其桐董事長得知後,出資幫助協會購入文山的一棟公寓,成為關愛之家得以安身立命的「家」。然而,在搬遷完的一週後,愛滋感染者入住的消息卻在社區內不脛而走,居民擔心會因蚊蟲叮咬、空氣、飛沫而感染愛滋病毒,要求關愛之家搬離,甚至一狀告上法院。一審判決書出爐後,法官認為愛滋病為法定傳染病,感染者需搬離社區。所幸二審法官以愛滋病不會因日常生活而傳染,且保障感染者居住遷徙權益等因素,判定關愛之家勝訴無須搬遷。判決結果經媒體報導後,吸引大眾關心,開始有更多民間的善心人士捐助,支持楊姐的照顧工作。
為黑戶寶寶築起溫暖的家
隨著雞尾酒療法問世,加上全面落實愛滋產檢,可以避免產婦垂直傳染給腹中的寶貝,台灣已無愛滋寶寶。但楊姐在幫助落難外籍人士時,發現在台灣出生的無國籍兒童-即為媒體所稱的「黑戶寶寶」逐年增加。因此關愛之家的兒少照顧服務非但沒有結束,甚至開展了黑戶寶寶的照顧服務,幫助這些沒有身分、沒有保障的孩子,能有平安長大的機會。
創立關愛基金會
在社會的發展之下,各國政府愈加重視兒童權益,本國立法院在2010年初審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藉此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因此,楊姐號召許多好友及海內外善心人士,方得以募得新台幣三仟萬元「常備基金」籌設全國性基金會,於2011年11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以便進行更完整、更全面的收容與照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