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年長感染者服務的前線觀察 美國舊金山與鳳凰城的經驗

2025.09.18
文 | 台灣關愛基金會副執行長 馮一凡
本文來自美國愛滋大會USCHA 2025現場觀察,彙整自兩位美國實務工作者會議分享:美國加州舊金山的舊金山愛滋基金會(San Francisco AIDS Foundation, SFAF)高齡服務主任 Vince Crisostomo,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HIV Care Directions 計畫主任 Erica TeKampe。兩位分別從都會型一站式整合與服務銜接的脈絡出發,提出在倡議、資源配置、服務模式與實務斷點上的共通觀察。
📘「先倡議、後服務」與五年資金需求
以 SFAF 高齡服務主任 Vince 的團隊實務為例,年長感染者福祉,屬於先倡議後服務。他們透過年長感染者焦點團體共創服務,由服務使用者定義需求,並經由服務過程驗證、試錯,再整合醫療服務、社會福利、心理衛生、法律協助、交通運輸等資源,打造可近用的一站式服務窗口與引導服務。發展與建立年長感染者服務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穩定資金,這些資金可以支持服務提供者試錯、修正與擴展服務,服務計劃需要實際了解哪些作法無效,以及那些是可留下的制度性資產。
📗工作者期待服務與倡議並行
Vince也指出在服務現場,近年有許多年輕世代族群投入,在他們以Z世代為主的新進工作者中,僅靠提供個案服務難以滿足年輕工作者的專業養成與成就感;年輕感染者十分看重組織對政策倡議與資源再分配的承諾,年輕工作者將結構性倡議視為工作的核心價值與必備條件,基金會觀察約需20-30%才能滿足新世代工作者的期待與想像,強化工作意義感與留才。
📙支持有尊嚴休養與融入一般高齡體系
Vince最後指出,許多年長感染者長期未(能)就業或選擇不再工作,服務設計時不應強迫其重返職場,而應支持其轉向有尊嚴的退休或休養,以確保生活品質。同時提供同步培力服務使用者與工作團隊,發展與社會大眾的共通語言、降低汙名與提升參與;現實世界中,多數高齡服務並非專為感染者設計,年長感染者可能對於使用這些服務時感到無法融入或是無法被滿足需求,過去亦有年長感染者在使用社區老齡服務時,服務提供者反應有性騷擾與身體界線模糊的疑慮,因此應培力年長感染者,讓他們優先善用一般性高齡體系如社區關懷據點與老人中心,並練習在日常情境中能夠與一般民眾互動,並建立共同話題。
📕彌補轉介與銜接缺口
以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例,HIV Care Directions 設置於高齡老化服務體系內部,結構上與高齡服務連結度更高,並在愛滋服務與高齡服務之間,建立轉介與銜接的橋樑。
Erica 指出,愛滋服務與高齡服務之間普遍缺少有效的引導、轉介與連結機制,她理解其他地區往往也面臨相同的挑戰。實務上建議由既有的愛滋服務體系擔任個案管理角色,主動把服務使用者導入一般高齡服務;對於一般體系尚未涵蓋的需求,可由愛滋服務部分協助或共同支付補位。同時強化個案管理,建立跨域合作與標準作業如轉介作業流程與服務窗口名單,縮短服務斷點,才能真正落實無縫銜接。
👉本文為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與 感染誌 Hivstory 合作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