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障礙拆除心中藩籬 新住民融入社區展才華
「喂,你好,我要找社工」,「你好,我是社工馮玉芳」,「可以請台灣人來跟我說話嗎?」這是台中市海線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員馮玉芳的電話服務經驗。來自越南的她,2001年嫁來台灣,即使擁有學經歷和專業,中文表達能力也十分順暢,仍會碰到聽見她的口音,電話另一端便提出要求更換其他社工的要求。 馮玉芳嫁來台灣後,進入識字班學習中文,9年國民教育、高中、並完成大學、取得碩士學位。20年來,白日上班晚上唸書。去年她開始在臺中市海線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擔任社工員,負責新住民翻譯人員培訓及媒合翻譯業務。同時,她也協助大學做新住民相關研究,走進社區,第一線看見新住民的生活樣貌,這樣的經驗帶給她無比的震撼。 多一點雞婆 社區會不一樣 馮玉芳曾經自問過,為何新住民不排除萬難的學習?原本她認為如果她能努力上學,參加課程並取得證照,其他的新住民也應該可以更上進融入台灣社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她走入社區,才發現許多姊妹整日忙碌家務或從事粗重工作,連休息時間都不夠,遑論進修,以教育翻轉自己的命運。 看見新住民姊妹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夾縫中生存,她結合了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到學校和社區中和居民分享新住民來台適應,讓社區居民更理解新住民姊妹的生命故事,打破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馮玉芳說:「從2009年開始擔任文化講師,我已經演講超過60場。我期待社區居民能夠給身邊新住民姊妹多些關懷,例如:遇到隔壁老王打新住民太太時,請雞婆點告訴她可去警局報案,可以申請保護令;遇到有濃濃口音的新住民姊妹請教事情,請多一點耐心傾聽;遇到生活遭遇困難的新住民姊妹,可以協助查詢新住民服務中心連絡方式。」 馮玉芳觀察到有些新住民因為貧窮、家庭失能或有精神疾病家人的問題,面臨龐大生活壓力,她成立臉書粉專「南方的天空-新住民雜記」,書寫新住民姊妹故事—〈芭樂花〉、〈小雨〉、〈莉莉〉和〈曉風〉,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這群飄洋過海的新住民姊妹勇敢的與生活奮戰的故事。雖然透過報章雜誌,不乏看見新住民姊妹在各領域的傑出表現,但仍有一群人需要社會的關懷。
如何幫助弱勢的新住民家庭擁有穩定生活,社區支持網絡是後盾。基督教芥菜種會(以下簡稱芥菜種會)社區發展處主任游婷婷表示,近年來芥菜種會致力建立新住民家庭社區支持網絡,除了提供直接協助,也培力中文能力佳的新住民姊妹,成為通譯者,確保弱勢新住民都能獲得適當支持。 說他的母語 也走進他的心 當人們試著了解新住民,了解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就會減少刻板印象。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說:「如果你對一個人講他聽得懂的語言,你的話會進入他的腦袋。如果你跟他說他的母語,你的話會進入他的心中。」儘管不少新住民都能以流利的國語、台語或客語溝通,如果台灣人也能學習新住民的語言,將更了解新住民的文化,增加社區族群融合。 同樣來自越南的明新科技大學教師鄧氏秋恆,2012年開始在新竹縣新湖國小教學童越南語,利用各種越南美食、水上木偶或實體文物,以寓教於樂方式,教導學童越南語、認識越南文化。鄧氏秋恆說:「當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個台灣爸爸帶兩個小孩來學越南語,三個人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我問爸爸怎麼有興趣學習,爸爸告訴我,孩子的媽媽因車禍剛過世,想讓孩子學越南語,未來回越南就能跟外公外婆說話了,我聽他這麼說內心真的很感動。」
馮玉芳認為討論新住民融入社區議題時,更重要的是建構完善家庭功能,如:養育、情感、保護、教育和社會等功能。打造一個完善功能的家庭並非易事,尤其不同跨文化、語言背景組成的家庭,難免有爭執與衝突。鄧氏秋恆說,以打招呼例子來說,越南人打招呼時會搭配雙手交叉抱胸以示尊敬,在台灣人眼中,卻是一個相當不禮貌的肢體語言;越南人在打招呼時,一定會加上稱謂,台灣人有時會直接說「你好」,少了稱謂的招呼語,聽在越南人耳中就不是那麼恰當。
文化大使 搭起社區理解的彩虹 鄧氏秋恆也是新竹縣新住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希望除了推廣越南文化外,也將台灣文化推廣給越南朋友認識。她表示,很多新住民姊妹嫁來台灣,不懂台灣文化,結果跟婆婆或老公吵架;或是公婆不懂越南文化,讓家庭生活衝突不斷。以飲食習慣來說,越南人怕醬油,台灣人怕魚露,這些生活細節都需要互相磨合。 鄧氏秋恆拜訪當地新住民姊妹,了解姊妹如何融入社區,是否需要幫助。她觀察到,有些婆婆其實不希望新住民媳婦有太多的社會互動,擔心媳婦交到不好的朋友而變壞,把媳婦當小孩看待,因此她開始透過家庭相關議題活動的舉辦,邀請婆婆媽媽和新住民一起參與活動,引導家人思考如何建構更幸福的家庭。 新住民,同時也是母親、妻子或媳婦,只要有合適舞台,也能成為文化大使,台灣民眾不需出國,就能從新住民姊妹的講座、活動或工作坊中,體驗各國的文化。游婷婷表示,芥菜種會積極培養新住民姊妹到社區擔任文化講師,講述母國文化、宗教、習俗,也會透過帶童玩和民眾互動,透過趣味活動,更認識新住民姊妹的國家。民眾也能透過活動,發現新住民姐妹的才華和能力,翻轉「新住民只是嫁來當媳婦」印象。在互動中,明白儘管語言、生活習慣或文化有差異,但我們之間仍有諸多共通性。 新住民因跨國婚姻移居來台,經過30年的對話與理解,逐漸朝著開放與平等邁進。鄧氏秋恆認為,以前因為彼此不了解,社會大眾會輕看新住民,現在越來越多新住民透過教育和工作,融入社會,社區也更包容。無論是公共事務、社區醫療照護、教育和社會工作,新住民都擁有一展長才機會,彷彿一座座連結新住民姊妹與社區的彩虹橋,展現自己的才華與能力,也一起為社區共同打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本文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原標題:跨越障礙拆除心中藩籬 新住民融入社區展才華 關注社區福利發展,請上《社區力點線面》http://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