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剪報】 不要叫我瑪麗亞 我是社區新力量

作者:陳佳楓

從越南嫁到台灣一年多的玉芳,某日在社區遇到一位來台灣已九年的新住民姊妹,玉芳也應她的邀請參與社區活動,進入社區大學學習,並逐漸融入在地生活,慢慢化解她與婆婆因語言隔閡及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玉芳在婆婆的鼓勵下參加了社區演出,更建立了自信心……這部微電影《相思月琴》,是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所出版《島嶼的光影》微電影系列的第五部,雖是電影情節,類似的劇情卻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上演著。

《相思月琴》微電影中,演出新住民家庭的親屬互動的情形(照片來源:臺南生活美學館)

《相思月琴》微電影中,演出新住民家庭的親屬互動的情形(照片來源:臺南生活美學館)

社造即造人 培力多元族群社區參與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2018年產業及社福類的東南亞移工人數,已超過70萬人;移民署統計,自1887年至2018年底,在台灣的東南亞新住民人數也突破54萬人。台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李柏諭表示,東南亞住民在台灣的民主政治及公民力量薄弱,需透過社區營造打造公共性,讓東南亞新住民及移工能夠參與。

在新北市三重區菜寮公園裡,經常可以看到新住民姊妹,透過舞蹈讓社區居民認識其母國文化,除了帶給社區裡的長輩樂趣外,也邀請東南亞籍的看護們同樂。她們所創造新的社區文化,能成為在地一股強大的力量。李柏諭認為,人除了自我認同外,也要與其他主體相互理解。因此打造空間文化的主體性,讓東南亞新住民和移工與台灣人民有對話的機會,進而在生活文化層面上得以融合,能增進社區連結和國際化。

基於上述想法,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自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新住民社造培力及文化推廣計畫」,鼓勵新住民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並協助其母國文化傳承推廣,建立新住民文化主體性,也建立起他們對新家園的認同。如今,更多新住民願意跨出家庭、走入社區,不但展現自己的信心,更成為多元文化的主要推手。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推廣科科員李佳玲:「社造就是『造人』的工作,人的參與很重要,新住民已經成為社區中的一份子,當然也需要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除了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新住民與移工加入社區工作行列,也形成一股非典型社造力量(照片來源:移民署台南市第二服務站)

除了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新住民與移工加入社區工作行列,也形成一股非典型社造力量(照片來源:移民署台南市第二服務站)

從故事出發 看見東南亞的處境與需要
在新港出生的七年級生林正尉,現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近十年來,他透過創作及旅行,參與研究全球移民及移民社區營造等工作。身兼藝術創作者及社區營造工作者的他,日前受邀回到故鄉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分享他在東南亞的社造經驗。他在藝術大學畢業後,原本只想到藝術村駐地,卻意外地到了服務東南亞移民及移工的《四方報》擔任記者。一開始不知如何投入,便聽從主編的建議「從故事出發」。當年近距離的接觸與觀察,讓他對於台灣社會的東南亞移民及新住民平權議題很有感觸,也影響他日後的發展,希望消除台灣文化對東南亞的排他性,因此決定以文化與藝術的形式持續在這個議題上貢獻。

林正尉感慨,新住民及移工其實都在我們周遭,也很可能是身邊重要的人,我們對他們的感受,都來自於理解程度及文化差異,這也是他將演講題目訂為「又遠又近的東南亞:媒體、藝術與社造的可能性」的原因。因為過去移工逃跑的問題,台灣將東南亞新住民及移工的問題放在警政署;也因認為新住民嫁來台灣就是要幫忙生小孩,所以相關問題常被放在衛福部;卻很少被放在文化層面去理解。

▲1905文史工作室,搭建一個平台,建立更多元的文化認知,也改善外籍人士在台的社會處遇(照片來源: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

▲1905文史工作室,搭建一個平台,建立更多元的文化認知,也改善外籍人士在台的社會處遇(照片來源: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

創造多元文化的社區空間
目前正在苗栗縣三灣鄉投入社區營造的林正尉表示,三灣鄉目前僅有6500多人,他們成立「三灣少年藝工隊」,將各地及苗栗境內不同鄉鎮的青年匯集至三灣鄉,帶領社區學童,以城鄉發展角度,建立起河川、藝術與社造的新實踐模式,為苗北區域扎下新時代社造理念而努力。

他們也讓社區新住民媽媽和兒童協作地景藝術,透過長者的口述,促進團隊與孩童一起反思社區內的公共空間,凝聚問題意識與行動核心,就連前來向社區媽媽拜票的政治人物,都成為兒童詢問社區空間改善機制的對象。當時他們發現村莊裡每幾分鐘就有一台沙石車經過,居民安全堪慮,便與一群新住民的孩子為社區裝設交通標誌。孩子們與社區媽媽共同討論後,希望設計出讓訪客與居民都可以「主動參與」的標誌,也讓沙石車與民眾都能意識到道路的使用主體,提高警覺、減緩速度,留意當地居民的安全。

不管是在三灣或是其他社區的參與過程中,往往會發現這些新住民媽媽的力量特別強大,她們與孩子融入社區團體,學習溝通技巧與技能,不但幫助更多新住民媽媽適應環境,也成為社區裡的好幫手。

自小在社造先趨嘉義新港長大的林正尉,瞭解文化和藝術只是個引子,重要的是想像中的家鄉是什麼樣子,並將之實踐於行動中。他所期盼的是在我們居住的地方,能成為多元文化能彼此對話的空間;而在其中的每一份子,都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共同為自己所居住的社區貢獻心力。

林正尉受邀返鄉,至新港文教基金會演講(照片來源:陳佳楓)

林正尉受邀返鄉,至新港文教基金會演講(照片來源:陳佳楓)

本文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
原文網址: 不要叫我瑪麗亞 我是社區新力量
關注社區福利發展,請上《社區力點線面》http://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