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剪報】移工寶寶在台灣:沒有國籍、沒有身分,誰能給他們一個「家」?

作者◎董瑞欣

(「移個寶」團隊成員,就讀台北大學社會學系二年級)

在台北文山區,有一個名為「關愛之家」的公益機構。創辦人楊婕妤原先是為幫助愛滋兒童、人士而創立,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發達、愛滋病情得以控制,卻正好迎上「移工寶寶」的出現。移工媽媽們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透過友人、少部分仲介協助而找上關愛之家,由此關愛之家開始協助移工寶寶的養育。

目前,關愛之家是全台唯一收容移工寶寶的機構,200 坪大的房子,收容了 129 位移工寶寶這個空間就是這些孩子在台灣稱之為「家」的地方。

安置在關愛之家的移工寶寶。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移工寶寶?

勞動部自 1999 年開始陸續與東南亞等外勞輸出國協商建立聘僱機制,直至目前已引進將近 70 萬名移工。而為了來台灣,移工必須付出高額的仲介費用,迫使他們往往背負龐大的債務。除此之外,移工工作環境、權益仍有許多問題,例如家務工無法納入勞基法、無法自由更動雇主等狀況,使得許多移工在面對困窘的局面時只能逃跑,成為「失聯移工」。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移工以女性居多,縱使懷孕權利受到法令保障,但雇主常在移工懷孕的狀況下以私下契約或其他事件為藉口將其解僱。由於不知道自己的權益、又承受其他社會壓力,移工也可能選擇成為失聯移工。而一旦成為失聯者,她們生養的子女也因此陷入「黑戶」的困境。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顯示,2007~2017 年,登記在案的非本國籍新生兒有 7,900 多人,若加上未登記的,推估約有近 2 萬名黑戶寶寶。且每年台灣至少有 175 個無國籍寶寶誕生,卻只有 45 個得到安置及政府補助。

國立臺北大學印尼學生與移工寶寶合影。

法律怎麼說?

首先以 2011 年修訂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2條來看,該條明文保障無國籍兒童之社會福利、醫療及教育權等。在 2014 年的《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其保障兒少的規定更具體落實了兒童權利公約的內容,但僅限「擁有合法居留權之移工子女」符合此法。父母為失聯移工的移工寶寶,其權益完全無法受到兒少法保障。

在此狀況下,移工寶寶的醫療、教育權益都受到折損。雖然得以用暫時居留證作為短期解決辦法,移工子女也能以「寄讀」方式就學,然而在完成學業後卻無法獲得任何文憑證明,由此可見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其次,內政部移民署在今年提出針對非本國籍兒童之處理流程,規定無國籍與非本國籍兒童在台居留、取得居留權之方式、新生兒國籍認定等問題,並澄清與其他政府部門協調時的責任歸屬及區分。然而法令的制定和實際社會情況脫節,目前處理非本國籍兒少時亦面臨諸多困境,例如生母蓄意隱匿資訊影響兒少身分釐清、收出養涉及他國法令規範、非法移工為免身分曝光而不願主動向政府單位求助等狀況,導致民間在處理移工寶寶問題時,仍有許多不便。

最後,《勞基法》關於懷孕勞工的權益訂有產假、工資計算、請求改調輕易工作等規定。懷孕之外籍移工可依據《勞基法》勞基法第 50 條到 52 條主張產假、安胎假、改調輕易工作等,且雇主仍須給付一定的工資。然而家務移工常因為沒有勞動法令的保障,再加上語言難通、資訊不足、不能自由轉換工作,無法和雇主有對等的勞資協商,而未獲得應有的權益。

此外,此法雖保障了懷孕權,但在其他相關法令、單位上並未給予移工懷孕時的相關配套措施,使得移工及僱主雙方在面臨衝突矛盾時,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之道。這也導致移工寶寶的養育遇到重重困境。

本團隊及印尼學生以印尼童謠帶動唱跳。

一個在台灣的「家」

關愛之家作為公益機構,截至目前整體運作全靠企業及民眾募款。一條條寶貴的生命就橫走在鋼索上,只要失去捐贈的款項,就會墜入生命無依無靠的深谷。

「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風險,如果今天關愛之家忽然變窮了,也就是錢沒有那麼多,我們的服務就會有一些困難,就沒有辦法很完整的照顧孩子的需求。我覺得這是必須要承認的,雖然現在看起來很ok,但未來真的很難說,所以以民間團體為支援,我覺得並不是一個很健康的方式。孩子的權利是需要被保障的,但我覺得政府沒有做到這個部分。」關愛之家執行秘書馮一凡說。

本團隊親自拜訪時,也發現關愛之家空間非常擁擠,孩子們只能擠在狹小的一層樓中嬉鬧、玩樂,吃喝拉撒一天的日常都在同一個空間同時發生。馮秘書說:

「我們也有想過是不是要自己籌錢去買地,但這就會拉得更長,因為我們不確定資金什麼時候會到位。我們有算過如果要在雙北市找地蓋房子,預估至少 2 億跑不掉,我們年預算也不過 4、5 千萬,2 億大概就是非常多錢,但其實還有一些平常就在做的事情,所以很難說把錢全部填到裡面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樣等於我們一整年都不用做任何事,員工也領不到薪水,大家就回家吃自己這樣,所以我覺得困難的點會是在場地。」

對於關愛之家來說,目前一大難關更是在於移工寶寶權益上的保障皆必須透過生母生父的認定才得以獲得,要是生父生母的情況不符合法律規定,例如是逃逸移工,移工寶寶就無法獲得居留證這也連帶的影響他的醫療、教育權。(以下兩段分開引用)

「在移工兒童的健康權益上,去年底全民健康保險法已三讀通過,但實務上還是有很多困難。如移工寶寶受先要取得居留證,但是若移工母親已過居留期限,移民署的期待是母親能夠在期限內返國,那麼又有什麼立場發給寶寶居留證?但實際上移工母親就是不會那麼快返國,所以多數的寶寶還是無法取得居留證去申辦健保。我們這裡少數有居留證的小孩,父母親至少一方是合法移工。」

「雖然在就醫上(尤其是住院)需面臨龐大的醫療費,但目前政府還是有協調讓這裡的兒童能夠免費施打疫苗,另外也有協調醫療院所前來進行定期義診,能夠做到疾病預防的部分,我們非常感謝。」

「你有來過我們家嗎?」

「我們家的孩子……」

「在我們家……」

在訪談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女士的過程中,她不斷用「我們家」這個名詞描述關愛之家。她知道,對這些寶寶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家,而在關愛之家的所有照顧者,就是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家人。然而,這個家的出現卻是因為移工生育配套的不足、法令制度的缺漏,以及移工本身所受的歧視而存在。在這個家裡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長,然屬於他們的基本權益卻始終得不到保障……

「我也不希望做一輩子,我希望這是階段性的。」楊姐這樣說。

關愛之家期望,有一天,他們不再需要做這些寶寶在台灣唯一的避風港,這些移工的血脈能正正當當的在社會上成長茁壯,不需倚靠募款來獲得每日的生計,也不需擔憂生病後高額的醫療費用,更不需要躲躲藏藏逃避這社會歧視的眼光。

移個寶團隊從印尼民俗祈福儀式「蠟染」發想,讓移工寶寶將手印蓋至畫布上,作為本團隊獻上的祝福。

 

每個孩子都是「移」個寶

移工寶寶議題源於層層的社會結構因素,從移工自身權益的不平等、求助無門,到女性移工懷孕權益配套不足、雇主心態無法接受,由此延伸到寶寶權益上的缺 乏。因此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提出幾項可能的解決之道,也期望相關人士、社會大眾、媒體能給予指教。

  1. 讓移工能具備相關知識移工議題在台灣各方人士、相關組織的努力下,從文化教育、制度提倡,到收容安置皆有大幅的進展。然而,為擴及受益的移工人數,也希望移工在來台之時能夠對於自身權益有所認識。因此,一本傳達知識的實體手冊是必要的。移個寶團隊正在籌劃一本涵納衛教知識、民間機構分佈、法律制度介紹及個案故事模擬的手冊,讓移工能閱讀並了解在台灣其所能獲得的資源管道,並且在遇到突發狀況,例如懷孕、僱主虐待等情形,或是有教育上的需求,可以有所尋求。
  2. 建立移工協助中心:隨著懷孕移工所生子女逐年增加,民間機構如關愛之家的收容場所及資金有限,短期內移工寶寶也必須有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若由閒置的蚊子館改建成收容或協助移工中心,則可以達到活化蚊子館及幫助移工子女的效益。
  3. 修法或設立專法保障移工寶寶權益:我國對非本國籍兒少作業流程是以其父母有合法居留證為前提,若加上語言障礙、流程消耗的時間,移工寶寶的權益始終受到父母身份等影響,也無法即刻得到所需要的幫助。因此我們提倡檢討法令規定簡化審核程序、合法化民間安置機構、分配經費或立專法等保障非本國籍與無國籍兒童,此乃基於人權保障及兒童權利公約的意旨,賦予他們一個相對平等地位。
  4.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寶」,無論族群、性別、宗教、膚色,都當享有身而為人的基本權益和保障,不應當因為社會的歧視和法律漏洞使得他們就像沒有嘴巴的凱蒂貓,難以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移個寶團隊了解此議題的複雜,因此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社會大眾看見移工寶寶在台灣的處境,將我們看見的問題脈絡試著傳達給更多人,也將我們目前已有的公民行動分享給大家,希望閱讀完這篇文章的人可以對於此議題多一份理解、思考。

移工撐起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家庭照護,他們與其血脈卻在台灣受到忽視,願我們能成為一個更友善多元的社會,去珍惜每一個生命,視之為一個寶。

新聞來源:獨立評論在天下

圖片來源:皆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