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剪報】如果東協廣場不能席地而坐了?
文與圖◎王俐婷
週日的午後,被改名為「東協廣場」的第一廣場上,有許多移工圍成圈圈,和朋友唱歌、喝酒、抽煙、聊天,歡樂無比。也有人單獨坐在階梯上放空、滑手機。而共通的地方是所有的移工都是席地而坐,一來是在印尼的家鄉,平常大家在家中都是坐在地上,二來是這裡也沒有椅子,於是「坐在地上」是一個符合文化又符合現實的方式。
兩三個月前,東協廣場上開始張貼禁止的標語:禁止坐在地上及樓梯上、禁止丟垃圾(畫了一個蟲的圖)、禁止喝酒、禁止嘔吐、禁止踐踏草皮等等。一開始是在大樓左右兩側連結馬路的通道上張貼,漸漸的開始向廣場中延伸,廣場的左右兩側花圃上,已被插上禁止標語,不知道什麼時候東協廣場整個區塊都會被「禁止坐下」?
R 是台中大里的一個看護工,一個月一次的放假,她選擇來東協廣場買東西,買完後離她收假的五點還有幾個小時,她坐在花圃邊邊的石階上,有人過來跟她說這邊不可以坐,要她離開,並指著後方一公尺處的禁止標語(禁止坐下、禁止踐踏草皮)。她緊張地用不甚流利的中文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改坐到牆的旁邊,「但是這邊風景比較不好,看不到天空。」她說。
和 R 一起坐在花圃邊被趕的 L,說這不是她第一次在東協廣場被趕,也曾有坐在綠川被趕的經驗。但是她不知道為什麼要禁止她們坐下?坐在花圃邊上的石階,也沒有壓到草呀!
提及其他禁止的內容,L 和 R 一致認同環境整潔的重要,但也說如果垃圾桶能多一些,就不會亂丟垃圾。面對樹立這麼多的禁止標示,她們都覺得「不是很好看」。
從第一廣場改名為東協廣場後,改變就在一點一滴的發生中。台中中區再生計劃,編織的網絡從台中大車站的擴建、綠川開蓋到東協廣場的整建。
「再生」意味著先死而後生,在資本導向的都市發展中,著重在政商的利益、地價的上漲、消費的刺激等等。人民或使用者的需求不被考量。社會的底層,如移工、街友等好不容易找到棲身之所,在第一廣場發展出獨特的樣貌,將此地活絡起來後,卻又要被以尊重多元文化為名,排除出去。
移工不斷地被當作規訓的客體。在台灣奴工的移工制度底下,你作為一個勞動力,要是「好的」勞工。你要任勞任怨、和老板共體時艱,你不可以爭取更好的薪資或加班費(這是貪心),你不可以要求更好的勞動環境。如果不符合標準你就回國。
在工作之餘,作為一個想要放鬆的人,你的宿舍有許多的管理規範,沒有自由的私人空間。你來到東協廣場,過去能自由使用的公共空間,如今不可以席地而坐、不可以抽煙、不可以亂丟垃圾、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嘔吐。
你可以來到我們幫你打造乾淨明亮的商場消費,幫我們創造出一個月上億元的營業額。我們為你們舉辦選美、跳舞、歌唱、美食活動,讓大家看到你們的多才多藝、一個「好的」人,用你們被規訓過後的身體來呈現我們的多元文化。
你說,你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