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剪報】2018世界愛滋日:「知道你的狀態」,愛滋篩檢的五大重要原則

今年 2018 年的世界愛滋日主題訂定為「知道你的狀態」(Know your status),聯合國期待這樣的世界愛滋日活動,可以對第一個 90 目標推動有些幫助。

編按:本文摘引自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全文閱讀:2018世界愛滋日:「知道你的狀態」,愛滋篩檢的五大重要原則

文◎馮一凡

圖片出處:UNAIDS

為何要知道「自己的愛滋狀態」?

愛滋病毒傳染的途徑以血液及體液間交換為主,因此凡是有未使用保險套的危險性行為,或是曾經以靜脈注射方式施用成癮性藥物的人們,都建議進行愛滋篩檢。

當一個人接受愛滋篩檢,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愛滋,若未感染愛滋病毒,也可以透過愛滋篩檢的衛教更新愛滋預防的知識,例如保險套的正確使用方式,了解暴露前後的預防性投藥的新知等,能有效的讓一個人維持在未感染狀態。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感染愛滋,可以提早接受醫療系統的協助,及早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就是俗稱雞尾酒療法的治療,可以快速地控制身體內的病毒,減少愛滋病毒對身體免疫系統的破壞,避免延誤就醫惡化成愛滋病發,而讓生命受到威脅與傷害。

穩定接受治療,感染者生活將可以維持在健康的狀態,維持原本的日常生活,同時因為體內病毒數量受控制,也不具有傳染力,可以避免經由性行為將愛滋病毒傳染他人或自己的伴侶;若是女性,更可以避免懷孕、生產與哺乳期間把愛滋病毒傳染給小孩。

這一連串的過程我們稱為「愛滋照護連續體」(HIV Care Continuum),而愛滋篩檢則是一連串的愛滋治療/防治工作的開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所有人的健康都獲得保障,讓所有人的健康權都獲得落實。

即便今年的主題「知道你的狀態」淺顯易懂,很多人可能也不清楚對該如何了解自己的愛滋感染狀態;即便知道愛滋篩檢的存在,許多人也可能不清楚愛滋篩檢如何進行。

愛滋篩檢的重要原則

愛滋篩檢是我們了解自己是否感染愛滋病毒的重要工具,台灣的民眾可以到醫療院所或愛滋民間團體,由專業的篩檢人員為大家進行篩檢;甚至有時候這些愛滋篩檢人員也會外出擺攤,希望接觸更多未篩檢的民眾,或者服務不方便進行篩檢或顧慮隱私的朋友。

即便愛滋篩檢很重要,但仍然有其重要的原則必須遵守,其中「5C 原則」(5Cs Principle)是愛滋篩檢進行的操作原則,分別是「知情同意」、「隱私保密」、「衛教諮詢」、「檢驗正確性」以及「資源連結」(Consent, Confidentiality, Counselling, Correct results and Connection)。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地去看,這五大原則並不是愛滋篩檢的獨有規範,而是整個醫療場域甚至是助人工作者的基本專業倫理。

  • 知情同意:篩檢人員應當取得當事人的積極主動的同意後施作,若因緊急狀況無法事前徵求同意,仍應於事後主動告知受檢驗當事人。
  • 隱私保密:執行篩檢或相關業務人員對於「是否做過篩檢」、「諮詢內容」甚至「相關檢驗結果」都應該尊重當事人的隱私,善盡保密的責任,不應透漏給其他人。
  • 衛教諮詢:對於進行愛滋篩檢的當事人,他們有必要知道所有進行的過程,獲得對於愛滋相關的知識與衛教技能。
  • 檢驗正確性:當事人所接受的檢驗,都必須在可靠的技術與專業人員的操作下完成,確保檢驗結果的正確性。
  • 資源連結:實施篩檢的人員或團隊,必須能夠提供篩檢陽性後的諮商、治療、照顧的資源,甚至提供社會安全與其他支持系統的協助或轉介服務。

愛滋篩檢無法解決的事情

愛滋篩檢是否落實 5C 原則,很可能會影響民眾進行愛滋篩檢的意願。2010 年即有一位彩妝師因為公司體檢檢驗愛滋而導致感染身分曝光,因此失去工作,更影響他未來職涯發展。5C 原則不只是一般愛滋篩檢需要遵守,也包含所有的工作體格檢查,只要包含愛滋檢驗項目都應該遵守。這位彩妝師因為相關檢驗人員未落實保密原則,而讓他承受許多的壓力,這也讓很多的民眾,特別是有暴露風險的人們,因此對於愛滋篩檢感到不安或不信任。

同時,台灣的愛滋防治教育近年受到保守勢力的挑戰而並未落實,許多學生可能無法獲得正確的愛滋衛教知識,與即時的愛滋篩檢資訊。若他們不知道愛滋衛教知識,就無法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免於愛滋病毒的感染;若他們無法獲得篩檢的資訊,更可能延遲對愛滋感染的診斷與治療,生命健康處於極高的風險,無異剝奪青少年與年輕人的健康權。

最後,台灣社會的愛滋污名烙印仍然極深,很可能讓有風險的人們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愛滋感染狀態,而對篩檢保持消極或逃避的態度。甚至有民眾因為社會長期充斥對愛滋的錯誤知識、刻板印象乃至於集體恐懼與焦慮,即便當事人已經諮詢過各家愛滋民間團體,仍然不願意信任愛滋篩檢的結果,輕則反覆花錢重複施作,重則影響到個人生活。

相關網站:Love My Self 為 i 篩檢2018 聯合國世界愛滋日

文章出處: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