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剪報】關愛之家守護社會角落

台灣關愛之家協會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照顧站,收容一百多個不同國籍的嬰幼兒。六十三歲的協會創辦人楊婕妤,身邊圍繞著正在喝奶、玩耍及睡覺的幼兒,但她最擔心的是躺在她膝上、八歲的「第三代盼盼」,因是小腦症患者,無人領養。

 第三代盼盼出生時,體內測不到愛滋病毒,楊婕妤跑遍各大醫院,卻找不到願意幫盼盼開腦部手術的醫生。等到盼盼排除愛滋感染的疑慮時,已無法動手術,他的智力發展受限,手腳無力,終身得透過鼻胃管餵食。

 盼盼不會說話,但楊婕妤還是經常抱著他,說話給他聽,盼盼就會露出笑容。夜晚,楊婕妤陪伴盼盼入眠,好隨時幫盼盼抽痰。臺北市社會局曾提議把盼盼轉到殘障機構,但他在獄中的父母希望由楊婕妤繼續照顧。

一九九七年楊婕妤(左)幫來自泰國北部的路倒病患(中)過生日,還幫他把骨灰送回泰北。

 

照顧愛滋病患 當作家人

 楊婕妤對愛滋病患及愛滋寶寶的關懷始於一九八六年,她開設美術設計工作室,其中一名聘用的大學生田啟元被媒體披露感染愛滋,淪為邊緣人。在愛滋病無藥可醫的年代,社會、家庭、學校都排拒愛滋病患,只有楊婕妤接納田啟元,邀請他到家中同住。

 後來,越來越多愛滋病患,無分國籍都前來投靠。楊婕妤的家裡容納不下,只好另租房子收留,把每個病患都當家人照料,以草根力量成立愛滋病患的中途之家。病患過世,往往只有楊婕妤送終。楊婕妤說,賺錢養家很辛苦,但最苦的是與家人死別。

關愛之家名聲 不脛而走

 為了賺錢照料病患,楊婕妤於一九九七年轉行開花店,店前擺放的是美麗爭豔的鮮花,店後是收留十幾個日漸凋零的病患,收容不下時,楊婕妤另租三層樓的獨棟公寓收容。

 有一天,兩名天主教神父找上楊婕妤,請她收留三個被騙來臺灣賣淫的柬埔寨女孩,因此開啟楊婕妤幫助外籍移工、外籍寶寶的契機。

 柬埔寨女孩來到花店,看到楊婕妤開店、照護病患兩頭燒,便自動捲起袖子照顧病患,分攤家務,人性的光明面讓花店從此有了笑聲,也有了「關愛之家」的名號。

 二○○二年,楊婕妤到中國北京參加聯合國為愛滋病患舉辦的活動時,她聽說河南愛滋村的村民,因賣血感染愛滋,病發死亡後遺留幾十個孤兒,她便在當地開辦育幼院,將關愛之家的愛心延伸到中國大陸。但經濟壓力驟增,楊婕妤天天哭泣,煩惱如何籌錢。在友人建議下,她於二○○三年成立關愛之家協會募款,因媒體報導楊婕妤在河南愛滋村的貢獻,使得募款很順利。

經濟負擔沉重 善款解圍

 三年後款項用罄,楊婕妤每天擔心沒錢買隔天的奶粉。當時她剛獲得立法院厚生基金會醫療奉獻獎,是臺灣首位非醫療專業人員獲此殊榮,不過這是沒有獎金的獎項,解不了她的燃眉之急。被經濟壓力壓垮的她,偷了一罐奶粉,同情她的法官,幫她繳了罰金。但楊婕妤哀求媒體不要報導,自己蒙羞事小,協會若募不到款事大,將養不活病患及孩子,最後各大媒體還是報導了這則衝突性十足的新聞。

 新聞報導後,讓楊婕妤再度看到人性的光明面,民眾能夠理解連一罐奶粉錢都付不出來的窘境,使得協會湧入善款。此後,民眾的小額捐款,支持關愛之家走到今日。

收容求助個案 從不拒絕

 楊婕妤說,為了幫助愛滋病童入學,為關愛之家找照顧點,幾十年來嘗過太多人情冷暖,最大的壓力是外界質疑她的收容機構不合法,然而就是這間「非法機構」,從未拒收過移民署等政府機構轉介的個案。

 今年關愛之家位於南港合法立案的照顧站動工,但募款至今還不到經費的一成。另外,關愛之家因找不到願意接收病患的安養院,衛福部以關愛之家轉出的個案數不足為由,削減補助。關愛之家的員工基於經費考量,曾勸楊婕妤拒收個案,但楊婕妤堅持不能拒絕需要幫助的人,因為這正是她創辦關愛之家的初衷。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1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