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每年平均26件兒少受虐 預防請記得「3不2要」

2025.04.21

(圖像為AI生成,引述衛福部新聞稿)
衛福部自110年(2021)起響應聯合國提倡之「兒少零暴力」,將每年的4月訂為兒少宣傳保護月,日前舉辦一系列記者會。在記者會上指出,台灣每年平均有26件兒少遭受照顧者的不當對待,導致他們身體造受重傷,甚至死亡。而其中又近半數有受虐性腦傷,造成兒童一輩子的傷害。南港關愛家園因家暴被安置的孩子當中,就有一名是腦部受傷的個案。

受虐性腦傷為兒童虐待型態當中,最嚴重的一種對待,死亡率為四分之一。即便這些兒童活下來,7成會有神經功能永久的損害,例如癲癇、智能障礙,以及腦性麻痺等。過半數的受虐腦傷兒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兩成只能靠鼻胃管進食。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受虐性腦傷就是我們以前所知的「嬰兒搖晃症候群」,目前研究已證明,這是一種故意施虐所導致的頭部損傷,並非在家中的意外搖晃、飛高高所致的傷害。美國醫學會在2009年就把嬰兒搖晃症候群證明為受虐性腦傷,屬於施虐的事實。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指出,在兒少保護調查實務現場,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第一時間多半會否認並且以意外為藉口,但根據調查顯示,有8成都是人為造成,而這樣的傷害是會導致極高的死亡率,並且可能的恢復率也幾乎為零。

南港關愛家園照顧的孩子當中,有4位是因為家暴案件被轉介安置的個案,其中就有腦部受傷的「球球」(化名)。腦傷讓他的發展遲緩,對外界沒有太多反應,跟保育員並無太多互動。後來經過家園保育員長時間的努力以及陪同復健之下,球球現在有了更多的回應,也可以靠著輔具稍微起身,但仍有視力以及其他的問題有待觀察與治療,但他的每一點進步,對我們來說都是奇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官網呼籲,寶寶哭鬧不安,有可能是肚子餓、脹氣、腸絞痛或尿布濕等原因所造成的情緒反應,照顧者在安撫時,請不要用力搖晃嬰兒,另外在安撫寶寶時,遵守「3不2要」原則,可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亂晃:勿雙手抓住寶寶的腋下或把嬰幼童放在大腿上劇烈晃動。

拋接: 勿上下拋接嬰兒,或將寶寶直接大力地丟到床上。

撞擊:勿掌摑寶寶臉部或頭部。

支撐:抱起嬰兒時,注意保護嬰兒頭頸部。

耐心: 耐心緩和寶寶的情緒,若照顧者因寶寶持續哭鬧,而無法短時間安撫,可尋找其他照顧者替代照顧或以寶寶喜歡的玩具、音樂等用品,轉移嬰兒不安的情緒等技巧。

醫師認為,受虐性腦傷對兒童造成的傷亡比新冠嚴重許多,建議政府從照顧衛教、宣導來著手防範,另可教育父母親、照顧者如何來照顧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