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愛電子報百期特刊|十年故事,感謝有你
🏠 回望起點 堅定初衷
自1986年楊姐開始照顧第一位HIV感染者,到目前的黑戶寶寶;服務據點從文山中途之家,到後來高雄家園和台北之子家園的兒少機構,不僅安置更多因失能家庭而需要被照顧的孩子,也逐步提升我們的照顧品質。
孩子對初來乍到的環境,多少會帶著小小緊張且興奮的心情,開箱他們嶄新生活的避風港。《之子家園的一天》記錄的正是2020年剛立案時,關愛寶寶的食衣住行一日生活。有了過去照顧經驗的傳承,加上全新的環境,能提供給孩子們營養食物,乾淨衣著,健康的空間,以及適齡的活動,還有一個能好好長大、不再受傷的家。
與台北家園成立的同年,高雄家園在志工熱心協助之下,進行牆壁粉刷,使得前年度獲得評鑑甲等好成績的家園,猶如匹上新衣裳,搬到全新的家,讓住進家園的孩子不禁發出「哇!」的讚嘆聲。無論在何地,我們永遠守著服務初衷-以兒童福祉為第一優先。
💛 他們的名字 我們記得
給予孩子照顧的期間,關愛之家曾見證過好幾個生命轉折的孩子。
在關愛之家接受照顧的「小牛」,是2017年出生的早產兒,住在加護病房的他,具有堅強的求生意志。小牛不但學會呼吸,更脫離醫療設備的協助。一年後他隨著媽媽返回印尼,媽媽為了感謝對小牛的照顧,寄來用印尼文寫的卡片,且附上小牛健康的近照。小牛媽媽表示:「謝謝台灣、謝謝關愛之家!」雖然僅為一張謝卡,卻給了關愛之家全體同仁,最暖心的鼓舞和祝福。另一位令人心疼的女孩「阿粒」,因罹患無肛症需要進行肛門重建手術,當時主治醫師表示傷口癒合順利,接著為六個月的擴肛與復健。儘管過程艱辛,卻也是阿粒能夠健康成長的起點。
小牛和阿粒,以及許多關愛之家曾幫助過的孩子,都展現出大人都難以想像的過人堅強生命力,再多的難關無法打倒他們,為了就是爭一口氣,勇敢活下去。他們的名字將會被記得,這些令人心疼愛憐的小小勇士們。
🏳️🌈 關愛之家一直都在的路上
關愛之家不是後來才加入愛滋倡議的——我們的故事,最初就是從HIV開始的。
回顧8、90年代,有太多 HIV 感染者因其身分被拒於就學、入伍、醫療和社會之外。關愛之家成立之初,就是為了接住這群人,讓他們能有個像家待著,關心彼此。我們認為,愛滋不該是孤單的標籤,而是一段需要適當陪伴的旅程。
創辦人楊姐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表達反對各種HIV污名化和歧視。直至2024 年第 21 屆台灣同志大遊行,楊姐和同仁依舊走上街頭,高舉「U=U(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旗幟。她表示,在關愛之家照顧HIV感染者工作近40年,沒有任何一位工作人員受感染,和U=U的科學實證不謀而合。別因過去的恐懼,而汙名化該疾病,歧視HIV感染者。
🏅 榮耀之後 仍以謙卑前行
因長年支持弱勢,積沙成塔的影響力逐步被社會所看見,創辦人楊姐榮獲第二屆的「台灣真英雄獎」。她說:「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雖然僅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但獲得該獎項,就是對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伸出援手幫助向楊姐求助的人,給予最大的肯定。這份榮耀,屬於所有支持關愛之家的捐贈者、陪伴孩子的志工;也屬於相信我們理念的您。
📬 邀請您 陪我們走更遠的路
關愛之家不僅安置和照顧HIV感染者、黑戶寶寶等弱勢群體,更是成為「接住弱勢的你」的社會安全網。
我們會持續分享孩子的故事、服務進展與倡議社會議題,見證改變世界的溫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