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其楣《海洋心情》:「承載生命」的實踐與昇華
汪其楣《海洋心情》:「承載生命」的實踐與昇華
今天,關愛基金會想推薦各位好朋友們一本好書,那就是汪其楣老師的《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逗點文創集結社,2012/1/1)這本書是台灣當代文學中,少數深度介入社會實踐現場,並昇華為普遍性生命議題的作品。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忠實記錄並闡釋了關愛之家與關愛基金會在面對社會最邊緣群體時,所展現的超脫與堅韌。
《海洋心情》:一種普世的生命接納尺度
「海洋心情」不僅是文學意象,更是關愛之家服務精神的高度凝練。
打破社會標籤的界限
書中收錄的篇章,直接觸及了「愛滋病」這個複雜敏感的社會議題。汪老師沒有迴避這些生命的痛苦與脆弱,而是以一種「貼地飛行」的姿態,記錄了關愛之家如何以具體的行動,消融社會對這些群體的汙名化與恐懼。
從「施與受」到「共生互助」
老師在書中揭示,關愛之家的價值,並非僅在於提供物質支援,而是在於創造一個可以回去的「家」。在這個地方,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不再是單向關係,而是共同面對疾病、貧困與死亡的「家人」。這份「共在」的實踐,是對社會隔離心態最有力的反思與挑戰。
從文字到實踐:深度投入的見證意義
汪其楣老師對關愛之家的描寫,其深度來源於她的長期投入與真實陪伴:
超越藝術家的距離感: 作為一位藝術家,汪老師本可以保持客觀的距離,但她選擇了「捲入」。書中詳述了她如何從文化界支持者,轉變為親身參與日常運作的夥伴。這份真誠的投入,讓文字充滿了生命的重量與真實的肌理,遠非一般旁觀者的紀錄可比。
記錄「愛的基礎建設」: 《海洋心情》的重要貢獻之一,是記錄了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姐與工作人員默默進行的「愛的基礎建設」。這項工作是撐起每一個破碎生命的關鍵力量。老師的文字讓讀者理解:無條件的愛,其背後需要巨大的執行力、意志力與堅定不移的信念。
核心啟示:關愛基金會的價值延伸
《海洋心情》最終賦予關愛一個超越社福機構的意義:它是一個重新定義「家」與「生命價值」的實驗。
透過汪老師的文字,我們看到,只要有足夠的包容力與堅韌的意志,人類的關懷就能像海洋一樣,無限地延伸,接住所有被浪潮沖刷上岸的孤獨個體。本書為所有關心社會實踐的人們,提供了一份最溫暖、也最深刻的行動指南。
(文 / 李學人)

汪其楣 小檔案:資深戲劇家,長年推動傳統及當代戲劇、藝術文化活動,與特殊藝術工作,曾任台灣關愛基金會董事長。她編導的舞台劇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複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等,並親自演出《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這幾個台灣女性角色。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台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秋》,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卷》。曾獲1988年國家文藝獎戲劇導演獎、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獎、2004年賴和文學獎。
備註:書籍圖片、作者簡介取自:逗點文創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