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懷孕帶來絕望,楊婕妤接住移工媽媽與她們的寶寶

2018.08.23
非常木蘭於今年八月規劃「看見移人的力量」系列報導,選題包括在台灣的移工、外籍配偶、新二代,以及關注移人議題的相關組織。選擇「看見移人的力量」這個切入點,是希望真實呈現「移人」的生命處境,呈現他們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生命給的題目、其中所展現的力量;不貼上弱勢悲情的標籤,但也不粉飾掩蓋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不公平,希望帶著讀者看見這群人的力量,而不是想像中的邊緣族群。 其中亦有深入採訪本會創辦人楊婕妤女士從事移工在台子女照顧服務的報導,摘引如下: 

文◎黃詩茹

1997 年,天主教神父請楊婕妤幫忙照顧在台灣落難的外籍人士,她沒有拒絕,「只是多一雙碗筷,多一個床位。」這些外籍人士有的重病、有的犯罪,從監所交保或由移民署安置,關愛之家向他們敞開的大門,卻在多年後意外接住了一群求助無門的移工母親。 [caption id="attachment_7541" align="alignnone" width="960"] 汪正翔攝影,非常木蘭提供。[/caption] 1989 年,台灣以專案引進第一批東南亞移工,之後一波又一波的外籍勞工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 2018 年 5 月,在台灣的外籍勞工共有 687,116 人,其中近 38 萬是女性。 8、9 年前,隨著網路社群的興起,楊婕妤發現移民署安置過來的個案中,孕婦和孩子越來越多。「每個月幾乎都有一、兩個孕婦,男人可能跑了,她們沒有地方投靠,就想回家,肚子很大又不能搭飛機。」 除了移民署安置,也有些人會直接找上門。移工社群裡相互流傳:有困難可以找關愛之家的「媽媽」。就這樣,楊婕妤口中的「我們家」,從多一雙碗筷,現在已是 150 多個孩子的大家庭。 與移工相遇的那段時間,正是楊婕妤照顧愛滋病患最艱辛的日子。 「找不到志工、找不到資源,沒有人願意進來工作。」她一個人撐起照護工作,甚至獨自為病人送終。除了台灣的病患,她在 2003 年接觸到河南愛滋村,看到了怎麼能不幫,於是在廣州、雲南、河南等地陸續成立20多所愛滋病中途之家和孤兒院。 楊婕妤說那段時間壓力很大,要寄錢了就頭痛,借不到錢,每天哭。就在那時,她遇見三個柬埔寨女孩。 女孩以為嫁來台灣,一到機場就被帶去屏東強迫從事性工作。後來找到機會逃到警察局,語言不通,警察看到居留證上的住址,又通知「丈夫」把她們帶回去。不堪毒打和藥物控制,三人跳上計程車逃到台北,被安置在關愛之家。 她們看見楊婕妤的辛苦,主動幫忙煮飯、照顧病人,用不流利的中文逗病人開心。微弱的陽光照進關愛之家,死氣沉沉的病人竟然會笑了。「是她們報恩,還是我報恩?」楊婕妤說自己是因禍得福,善的循環讓她相信,這條路雖然辛苦,但她沒有走錯。 下午 4 點,念幼稚園的孩子剛下課回來,家裡熱鬧滾滾。楊婕妤一出現,孩子就圍上來七嘴八舌,「咪咪,妳剛才去哪裡?」孩子和她很親近,都喊她「咪咪」。 關愛之家的孩子依年齡區分樓層。二樓的孩子還在學步,被推廣部主任郭立凱戲稱「可愛動物區」,1 歲以上、活動力強的孩子安排在空間最大的一樓。楊婕妤抱起角落一個瘦小的孩子,「胡椒的媽媽被抓了,最近會離境。」胡椒是孩子短暫的名字,「還有米粉、冬粉,這個是月亮,樓下有太陽,還有蘋果、西瓜、鳳梨、芭樂。」簡單的名字,是為了讓媽媽們好記好叫。 移工女性的故事,楊婕妤聽得太多,除了兩情相悅,也有難言之隱。有些人在母國已經有家庭,不想把孩子帶回去;有的是被雇主性侵,懷孕後又被雇主舉報非法。個案管理有社工同仁負責,她通常不多問大人的是非。「碰到的個案太多,都不好奇了,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她會請媽媽們告訴同鄉,「不管生病或懷孕,有困難都可以來關愛之家,我們不拒絕。」

全文閱讀:當懷孕帶來絕望,楊婕妤接住移工媽媽與她們的寶寶 2018.8.10


關於非常木蘭

非常木蘭是鼓勵「社會創新X女力參與」的內容平台,透過女力故事、觀點文章、焦點企劃,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女性的生命力被看見,並藉此凸顯應該被關注的議題,點燃更多共好、創新的勇氣與善念,以面對充滿變動與挑戰的未來,一起打造共融、多元的社會。
 
非常木蘭相信「理想的活著,是日常的功課。」從2012年開始,以文字與圖像的結合作為媒介,記錄一個個敢於活出真我、不肯隨波逐流的女性群像。我們相信記錄就是力量,真實就是力量,陪伴也是人們需要的力量:看見她們也有各自待解的難題,看著她們如何面對、拆解,在不確定的嘗試中創造自己的答案;於是我們又有了力氣繼續勇敢,在未必主流、但對自己誠實的路上走下去。
 
非常木蘭期望成為陪伴的力量,陪伴人們在日常生存中,不放棄成為心中理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