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弱勢 成22孩子馬麻
文章來源:人間福報 作者:李祖翔 [caption id="attachment_9970" align="alignnone" width="695"] 王冠婷(左)是家園22個孩子的媽媽之一。 圖╱記者李祖翔[/caption] 小朋友親暱的喊一聲「馬麻」就撲向王冠婷,緊緊抱住她,雖然她只是育幼機構關愛之子家園的主任,卻和其他社工、教保老師一樣,沒有一點隔閡地成為22個孩子的「媽媽」。 3月才開幕的台灣關愛基金會附設台北市私立關愛之子家園,座落於南港,照顧社會局轉介或弱勢移工的孩子,部分有發展遲緩現象。為了把沒有安全感、常常嚎啕大哭的孩子照顧好,「媽媽們」將孩子視若己出,不只自掏腰包購買壁貼陪他們布置房間,還設置專屬抽屜,讓他們隨時能翻出媽媽給的小禮物,除了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娃娃,更有不斷盤旋在他們耳邊的話:「現在可以放心了,不用害怕再被欺負!」而這座家園的內裝,又挑了採光足、柔和的白色和光滑的鏡面地板,就像小公主和小王子住的宮殿,純潔無暇。 這裡的孩子沒有完全與父母切斷連繫,王冠婷常回電給他們的親生父母,告知住宿的情形,但孩子依然習慣性的喊她們媽媽,會央求媽媽買新的呼拉圈,要媽媽剪指甲,想抱抱、吐露心事,只要喊一聲「馬麻」,看到媽媽轉頭注視他們,臉上就會漾起很幸福的笑。王冠婷說,老師真的很愛他們,像牆上有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會針對壽星採買適合他們的禮物,感受家庭溫暖,「我每天都被老師感動。」 年輕扛下重任 孩童支柱 談起扛下育幼機構的營運,大家都說王冠婷很有擔當,她則說是這些年親眼看見家長的艱難處境,「真的是弱勢中的弱勢。」深有感觸。8年前她還在學,就讀財經系,到關愛之家當義工,發現弱勢寶寶很需要關心,為此去上保母課,希望將來協助工作人員,給寶寶更好的照顧。畢業後,服務依然沒有停下,下班仍進修社工學分,聽到基金會缺人手,立刻前往,6年來從會計、社工做到家園主任,年輕卻很有勇氣。 「以前關愛之家比較多愛滋寶寶,被汙名化,有人擔心我被傳染,我氣憤他們的觀念錯誤,反而更想去服務。」她在第一線看到許多父母真實的狀態,尤其是移工,她說失聯移工即便與國人相愛、懷孕,會因為沒有身分證而得不到幫助,社福中心和政府都沒有完善的關懷機制,只能自己想辦法生、養,置孩子與母親於高度風險中,關愛之家成了唯一浮木。 後來關愛之家服務移工兒女和轉介的孩童,王冠婷感觸更深,好幾次和創辦人楊婕妤一起照顧寶寶,發現她總陪孩子一起睡,「但她睡的卻是地板」;半夜常爬起來給孩子抽痰、拍背、餵奶,有空再到中國大陸、寮國和柬埔寨照顧弱勢孩童,「我曾問她:妳不累嗎?都不用睡覺?」楊姐都用「謝天」回應,感謝上天給她一副異於常人的體質,簡單瞇一下眼就能恢復精神。而王冠婷和許多員工一樣,都是被楊姐的態度感動才加入這個家庭。 拋開傷害 在此都能被愛 弱勢中的弱勢,就是制度無法保障的邊緣人,在制度完善以前,創辦人常為「不能漠視被社會拋棄的人」而與法制衝突,屢次受到批評和責罵時,員工都為她叫屈,也無奈仍有居民視「弱勢孩童」如蛇蠍;如台北市的關愛之子家園本來由政府選址,欲建於台北文山區,但因居民抗議,輿論又認為被抗議的人本身一定有問題,不得不搬到南港。 走進家園,立刻能感受小朋友的活力,尤其在餐廳,總是鬧哄哄,讓王冠婷開玩笑的說:「如果有職業傷害,應該是聽力受損。」有的吵著牛奶要續碗,有的拚命在老師身旁打轉,個個活蹦亂跳、嘴巴動不停,難以想像裡頭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王冠婷說,為了刺激孩子的反應,老師會安排許多融入遊戲的課程,照顧身心,「希望孩子感受到,不論過去遭遇什麼傷害,在這裡都能被愛。」民眾可上關愛之家臉書粉絲頁瀏覽寶寶生活,了解照顧情形,支持物資或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