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坐好!坐好唷!聽著…妳如果不好好治的話,妳就死路一條…』這是Victoria確診時聽到的第一句話,「那時候真的晴天霹靂,雖然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滋』…但我只記得『我要死了…馬上就要死了』,真的很害怕、很崩潰!」聽著Victoria現在談笑風生的分享,很難想像5年前的她猶如行屍走肉、渾渾噩噩,全家人更是情緒緊繃、劍拔弩張,這也是許多愛滋感染者所面對的真實情況。
104年剛從國外返國的Victoria,在一次與家人外出運動時,因突發性休克,不僅呼吸窘迫、意識模糊;而後至心臟門診,才查出患有先天性二尖瓣膜脫垂,胸腔X光檢查中也發現不明原因的肺浸潤;半年內陸陸續續反覆低燒、呼吸困難,…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 製菸工廠一樓 藝巷空間
展期:10月1日(六) - 11月6日(日)
時間:週一到週四10:00 - 18:00,週五到週日10:00 - 20:00
10 月 1 日起,「為改變而走——臺灣同志遊行20週年回顧展」即將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帶你走進臺灣同志遊行的演進歷史。
在展覽中,你會看見這 20 年來與遊行相關的事件、人物、議題與斬獲。無論你曾經走在街頭或者曾參與籌劃、或僅是路過拍照,甚至是曾經反對遊行。走進這場展覽,你會看見自己在遊行中的位置,也看見他人的故事。
原貼文:
(封面圖片攝影/馬雨辰)
上週報導者出了「異域生養崎嶇路」專題,呈現移工在台灣成家、生育下一代遭遇的難關與台灣政策現狀下的移工家庭面貌。(專題頁:https://bit.ly/3dsUk1g)在刊出文字報導的同時,報導者也將採訪內容製作成3集的聲音調查報導,分別討論移工孕母身處工作與孕產需求間的掙扎、失聯移工在山區務農的「隱形全家福」,以及孩子出生後移工父母面臨托育照顧的各種問題。
透過節目,你將可以聽見移工媽媽Nani傾訴在「姊姊」燕妮協助下,走過因懷孕被仲介威脅墮胎、擔憂遭到遣返的徬徨無助;移工爸爸Lukas(化名)因難以將兒子留在身邊照顧而流下了不捨淚水;…
(※ 文:阿蘇卡,或稱Asuka,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
在德國書寫台灣的未來
在台灣逐漸邁入多元移民社會的當下,一位獨立記者黃文鈴嘔心瀝血,跨國採訪超過五十位受訪者,拚出了一本探討理想族群融合方法的書——《誰是外來者》。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它也許能夠協助我們想像一個台灣未來的理想樣貌。
《誰是外來者》以德國與台灣兩地映照,探討在同一時期接收越南移民的兩個地方,各自有哪些不同的措施、政策,社會環境又是如何,並且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族群融合的理想方法。
說起來也許會讓許多人驚訝,台灣其實是有接納過國際難民的,但當時是以「僑胞」的名義,…
助人大補帖x跨界對話
愛滋助人工作者工作坊 來啦✨
活動時間:111年10月22日(六)10:00-16:30
活動地點:交通部集思會議中心 202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
報名連結:https://neti.cc/BZRBaxv
當照顧的個案面臨不同的問題和需求時,你都會怎麼處理呢?
關愛基金會特別邀請到了 台灣露德協會 陳政隆組長、 凱風銀髮樂活學苑(日間照顧中心) 石玲如主任、以及本會的陳佳備主任,蒞臨現場和所有參與者分享並討論!
讓我們帶你一起解決在助人工作上的各種疑難雜症!
✨報名這邊走 https://neti…
公視獨立特派員於節目中播出「怪咖系列紀錄片」《有時Mama,有時Mimi》,記錄了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的故事,除了看到她對外籍移工與無國籍寶寶們的付出,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失聯移工以及黑戶寶寶目前的現況。
而獨立特派員也邀請到紀錄片的導演蔡佳璇,來和我們分享這部紀錄片背後更多的故事
[embed]https://youtu.be/B4jyf_XtNBU[/embed]
影片來源:
公視專訪蔡佳璇導演 完整影音 ► https://youtu.be/B4jyf_XtNBU
《有時Mama,有時Mimi 》完整影音 ► https://youtu.be/…
時間:9/7(三)~ 9/30(五)
地點:線上展廳(免費參加)
展覽介紹:https://one-forty.org/tw/blog/migration-photo-exhibition
開始逛展:Voice of Migrant 2022 年度攝影展
攝影,是許多移工在異地休假期間,獲得生活力量的來源之一。因設備隨手可得且操作簡單,移工們時常會在日常中,默默地用影像記錄生活。 One-Forty 自 2019 年開始,於每年舉辦「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攝影徵件,向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們徵集攝影作品,並用策展的形式呈現優選作品。…
文字|曹馥年、陳德倫
攝影|楊子磊
2022年,台灣引進移工第30年,全台已逼近70萬名移工,為台灣撐起無數的藍領工作,以及數十萬家庭的照護工作。然而,移工隻身來台的景況已大幅變化。近幾年,每年約有1萬名移工在台灣成為爸媽,而這人數只是冰山一角。
《報導者》歷時5個月探究這群移工爸媽的面貌。從山區、科技園區到社區巷口,都有不被留意的隱形全家福。我們在中央山脈裡的村落裡,發現一個個具規模的失聯移工聚落,他們在這裡生養下一代,孩子鮮少離開過這座山頭。我們在工業區、教會、NGO組織、地下保母網絡裡見到她們,與一位位生產前後正在庇護所生活的移工媽媽深談,看到移工家庭在台生養的歧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