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由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協會,與數名牙醫師共編寫,提供給專業人員參考的HIV感染者就醫指南,從病毒,感染者掛號,到感染控管等,透過詳細的說明與指引,讓醫療專業人員能夠充分了解如何與感染者做診療,詳細內容可參考底下手冊連結。 手冊下載:《HIV感染者的口腔照護指南》全文連結 新聞來源:HIV感染者的口腔照護指南 拉近醫病溝通的距離  
雖然沒有了禁孕條款,許多女性外籍移工一旦懷孕,還是會遇到雇主甚至仲介為難,輕則失去工作,嚴重的還會被提解雇,還需要支付一筆違約金,在照顧孩子跟工作的兩難之中,有些婦女會選擇隱匿,或是及時向相關社福團體求助,畢竟來到台灣最重要的是維持生計。 根據《四方報》的報導指出,桃園市勞動局預計設置一處,備有24個床位的安置場所,並與鄰近的醫療院所合作,提供懷孕移工婦女一處安全且受保障的地方,且希望能補充社福團體照顧能量吃緊的狀態。 新聞來源:協助陷入勞資爭議的懷孕移工 桃園移工安置中心明年上路  
醫療科技進步,抗反轉錄HIV病毒的藥品不斷在改變,從最早期的雞尾酒療法,到現在的口服用藥,希望減少病友的身體負擔,現在常用的藥物,用藥方式多為一天一顆,在長期且持續規律用藥之下,病友有機會達到U=U的狀態, 國內藥廠中裕積極開發「Trogarzo」靜脈注射以及肌肉注射的長效用藥,經過臨床試驗後,靜脈推注藥劑第三級試驗解盲成功,有機會在明年度於美國取得藥證,在第四線的用藥上多了更多選擇。   新聞來源:中裕愛滋新藥解盲成功 將在美申請藥證
張 郁婕(CHANG, YU-CHIEH) 編按: 移工在異鄉打工產下孩子並不罕見,關愛之家早期的服務工作,也多為這些移工在台灣的生活狀況作協助,去年在日本發生的社會事件,一位越南籍的學生因為沒有求助或就醫而在宿舍生下孩子,孩子無法撐過誕生的過程而死亡,進而被檢方起訴遺棄屍體罪,這樣的事情可能還會再發生,但我們更該進一步考慮的是,我們到底提供了移工什麼樣的工作條件與權益,讓他們寧願躲藏起來,也不願意跟雇主好好溝通? 2020年11月15日,一名以技能實習生身份來到日本工作的越南女性黎氏垂玲(Lê Thị Thùy Linh/レー・ティ・トゥイ・リン,音譯),在宿舍中產下一對雙胞胎,…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楊姐,前陣子受邀聯合報的70年慶刊專訪,聊到關愛之家30多年來的照顧服務工作,細數著每個照顧過的孩子與懷孕待產的移工媽媽,眼中盡是捨不得。早期大家對於關愛之家的印象是照顧HIV病友,再延伸到移工媽媽與他們的下一代,而自關愛的附屬機構之子家園立案成立,更幫助了許多也許遭受不當對待或家庭功能需要幫忙的孩子,不分國籍兒童成了我們的照顧對象,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平安長大的機會。 社會對於移工存在著異樣的眼光,我們陪著他們面對各種狀況,臨時安置孩子讓他們可以放心去工作,或協助與母國的辦事處與相關單位協調,可以順利帶孩子返回家鄉。   新聞來源: …
您的善心捐款資料遭詐騙集團覬覦近日165專線統計,詐騙集團攻擊公益團體協會系統商資料庫,竊取您的捐款資料,然後假冒該協會客服來電表示,以「工作人員操作錯誤,導致網路匯款變成分期付款或定期扣款等」為名義致電被害者,電話中歹徒更透過詐騙話術將「被害款項受款帳戶」包裝成「解除錯誤密碼」來混淆捐款民眾操作ATM匯款,這就是典型的「解除分期付款詐騙」請注意下列詐騙話術關鍵字要求您:『操作ATM、網路銀行』『解除分期付款』『重複扣款』『設定錯誤』『購買遊戲點數』請注意這是詐騙,請立即掛斷電話,並通報165查證 新聞來源: 兒童癌症等多個公益團體疑個資外洩 善心民眾捐款被騙百萬
因為撰寫移民工法律公衛平台的觀察,寫完之後,發現有些自己認為重要的觀察需要紀錄,因此稍作整理放到Matters。文中先暫時用移工治理體系來指稱包含非營利組織在內,處理移工事務的台灣公私部門。同時本文並非企圖批評不同單位在移工治理上的嘗試,而是想呈現台灣人與外籍工作者間有更多社會面向的互動需要細緻探究。 法律與公共衛生平台的建立,並不是台灣首創,過往歐洲、加拿大等地的移民身心健康研究相關文獻,皆有論及身處接待國社會的跨國移動者們,可能因為社會經濟文化邊緣處境,陷入弱勢位置,令其權益受損卻視為正常現象。例如「移工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關於移工生活空間安排從討論、建制與修正,…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社福單位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第一線的照顧機構,加強環境清潔消毒、住民的分層分流。而為了保持獨立空間並降低群聚感染可能性,機構目前採24小時,除了就醫之外禁止外出的規定,卻讓住民覺得不方便。 其實有些感染者還是會外出工作,收入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支付自己的住宿安置費用、購買生活用品,而有些人還要寄錢回家,疫情下的衝擊,經濟壓力馬上就浮現出來,而在今年5到6月,打電話來詢問入住安置的電話多了一倍,也顯示需求增加,期待疫情趕快過去,及早回復往日生活。   新聞來源:近百位HIV感染者因疫情24小時同居一室,住民情緒不安又面臨失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