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離散總有挫傷,回家原就艱難。天亮時,世界還會是一樣嗎? 半掩的門露出光線,卻看不見門後的到底有什麼。或許再也沒有其他意象,更能夠如書封般貼切形容移工漂流異鄉後,近鄉情怯的心情。為了擺脫貧窮,移工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面對未知的命運,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卻厄運連連甚至就此殘缺,但不變的卻是回到故土後,仍必須努力活下去的現實。 比起討論移工在異地討生活,探討移工歸國後的書籍相對少上許多,而社運家顧玉玲在2014年出版的《回家》就是其中之一。透過親自前往越南,探視曾經來台工作返國的移工,顧玉玲以台灣人的視角,紀錄了移工返國後的改變與磨合。包含與子女的隔閡、夫妻間的齟齬,甚至在返國後,…
愛滋感染者在醫療逐漸進步的現在,平均壽命也有延長的趨勢,這也衍伸出個狀況,愛滋感染者老化後的安養照顧;在早年醫療知識還不發達的年代,對於感染者大多抱持著懷疑或是厭惡的態度,這也接連到照顧者家屬背負著汙名以及照顧壓力,更多時候產生的經濟壓力也會讓人喘不過氣。 透過家屬現身說法,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理解感染者艱難的生活處境,從生活起居到醫療照護,都是沉重的負擔,再加上對於人們對愛滋不理解產生的恐懼,讓病友面對的不只是病毒的侵襲,更多的是歧視與汙名的攻訐。 關愛之家長期提供愛滋感染者社區型的照顧服務,雖然不能減低病友身體衰退的狀況,至少在機構的生活,能夠獲得妥善的照顧,擁有基本的尊嚴與人權。…
採訪撰文:吳欣芳 1990年代後,台灣男性娶外籍女性人口暴增,依據內政部移民署公布資料顯示,至2018年12 月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以下統稱新住民)在台總人數已超過54萬3,807人(註一)。新住民因跨國婚姻移居來台,面對生活適應、及社會刻板印象與歧視。30年過去,新住民不僅融入台灣社會,更深耕社區。嶄新樣貌,需要拆掉圍籬、敞開心胸,才能瞥見晴天。 自1990年代起,跨國婚姻移民人數增加,改變了台灣社會文化樣貌,這群人飄洋過海來台灣,原本一句中文也不會說,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練就一口流利的國語、台語、或客家話。「外籍新娘」是污名化與排她,「新住民」的正名顯現落地生根與社會的接納。[…
台灣目前的社會住宅比例不到全台住屋比例的百分之1,而住宅法第30條也規定,社會住宅當中的百分之30,應提供給弱勢族群,而感染者即羅列在內,這看似社會福利的政策下,卻還是無法大幅改善居住現況。 目前的社會住宅提供弱勢的補助對象一共有8類,而是採計「加分制」,符合越多項目的申請者就可以優先獲得抽籤即入住的權益,但愛滋感染者擁有的污名,導致選擇申請住屋補貼會有身分曝光的疑慮;另一則是租金補貼,也是採取類似的評分方式,而感染者也會擔心申請身分被房東知道,因此吃了閉門羹。 不管是租金補貼或是社會住宅的入住抽籤優先權,除了與不同的福利身分補助對象競爭,且感染者被列入補助對象,這個條件也曾受人質疑,…
「大多數來台灣的移民女人,就像你我一樣的愛著人、有夢想。」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在新聞採訪當中道出心聲。 台灣是個適合居住的地方,然而對於來自外國來工作的移工卻不一定如此。現今法律雖允許移民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即便政府試圖要保護移工權益,也以孩子的權益為優先,礙於現行的政策與規範,有時還是無法順利取得身分,不論是孩子還是母親,都要面臨不少挑戰。財團法人關愛基金會試圖補足這個缺口,提供對於待產母親、孩童的照顧服務。 楊姐表示,許多人見到是新移民懷孕,就會先入為主地冠上污名與歧視。「為什麼會懷孕?」成為大眾心頭冒出的第一個問號。大多數來台灣的移民,就像你我一樣的愛著人、有夢想。…
作者: 福老頭 繼「日常」在台,泰國外國移工最怕的三件事情!文章後,有幸訪問到在台灣留學時,一直照顧我們在台留學泰國學生們的泰國阿姨,阿姨的故事非常精彩,橫跨20年的光陰,其中也有說不清看不見的紅線牽引著阿姨來台😁。 台灣美麗的福爾摩沙這座小島,先後容納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異鄉人,或渡海前來開墾,或因戰爭來到此地。自1992年,通过《就業服務法》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後,27年期間陸陸續續東南亞各國前往台灣尋求謀生之道,截止2017年在台外籍移工已有676,142人,超越原住民人數 559,426人。身為多元環境、文化相容的台灣,到底對於外移來說是美夢還是惡夢呢?台灣——…
根據調查顯示,自96年至109年為止,非本國籍曾經失聯的兒少有933位,其中約有240名仍在協尋中,非本國籍兒少以及新移民勞工的處境仍然相當艱困,尤其是女性移工懷孕之後,常會遇到雇主提出解約、強制遣返母國,接連而來仲介更要求支付違約金,無疑是多重傷害。 移工待遇在台灣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根據中央社報導中提到,行政院長蘇貞昌針對此議題回應,移工照顧是人權議題,要就既有事實及人權考量做處理。根據勞動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台灣約有70多萬名外籍移工在台從事各種行業,包含酪農、營造、農作、社福等三高(高風險、高職災、高違規)產業,當初引進外籍移工,做為補充性勞動力人口,…
文/江婉琦 照片/Robertus Galang Hari Cahyono、吳庭寬 四月十三日,天氣和煦的週六下午,在台中1095新搬不久的辦公室裡,幾張桌子併攏,上方擺放印尼點心Bakwan(炸蔬菜)、Tempe(天貝黃豆餅)、Kerupuk(傳統餅乾),配上一杯講者從印尼帶過來的甜蜜薑茶。一起先吃個飯是在印尼辦活動的慣習,今年Trans Voice的第一場活動伴隨著食物的香味,在台中開始。 Rangga與他的團隊Sunday Screen是今年第一組Trans Voice計劃邀請來台灣駐村的影像工作者,前幾年Rangga也來過台灣幾次,對第一廣場附近的環境並不陌生,在這一場「放心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