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今年3月1日的國際零歧視日,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希望挑戰女性面臨到的各種歧視,促進大眾對性別平等的自覺與各種實質行動。 (左圖:超過1億3千萬女性沒受教育/右圖:教育即是力量) 儘管部分國家在朝向性別平等上有顯著的進步,女性所面臨的歧視仍然無處不在。與其他類型歧視相互影響,例如種族,民族、障礙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這些權利侵害不成比例地傷害了女性,最終,性別不平等影響了所有人的健康與福祉。在許多國家,歧視女性的法律依舊有強制力,同時捍衛女性的基本人權並且保障女性避免傷害與不平等醫療的法律規範還未成為真正的法律。 (左圖:桑格夫人:「無法身體自主的女性不能稱其為自由。」/右圖:…
原文出處:蘋果新聞網 副刊醫療組 攝影:王文廷 愛滋病曾有「世紀黑死病」的惡名,2011年醫界嘗試以反轉入酵素抑制愛滋病毒,2015年臨床實驗證實有效,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建議各國進行愛滋病毒的預防性投藥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大內科感染科醫師洪健清表示,預防性投藥阻止傳染效果可達9成以上,再加上提高篩檢率、治療率,全面圍堵病毒之下,愛滋病的根除將指日可待,可望能在2030年終止愛滋病的傳染。 當愛滋病毒進入人體血液後,利用本身特有的反轉入酶酵素,將它的遺傳物質RNA(核糖核酸)變成DNA(去氧核糖核酸),…
瑞德西韋(Remdesivir)是由美國藥廠吉利德科學公司研發,不過卻傳出被中方武漢病毒研究所,搶先註冊這款新藥的治療專利。 (楊台瑩目前擔任吉利德(Gilead)公司執行副總裁) 吉利德開發的瑞德西韋為全球對抗武漢肺炎疫情帶來一線希望,該公司主導此藥物研發工作的執行副總裁楊台瑩(Taiyin Yang )來自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系,擁有台大化學博士學位及南加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楊台瑩於1993年加入吉利德,並於2015年1月被任命為藥品開發和製造執行副總裁,負責公司所有化合物的研發及產品上市的業務。 報導中指出,吉利德在她的領導下,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HIV單藥錠(Single-…
原文作者:Steven Brocklehurst (BBC Scotland News) 這位31歲,來自英國的James Bushe,原本打算保持匿名,並在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以「機師安東尼」的筆名來發表他成為機師的抗戰過程。但他決定要公開挑戰長年對愛滋感染者汙名的情況。 由於機師需要醫療證明,才能獲得商業航班機師執照。而當時歐洲航空安全局規定,若已成為機師者,爾後感染愛滋病,是可以繼續飛行。然而,受訓前的醫療檢測結果,若呈現HIV陽性則無法受訓,自然不能成為機師。 James表示這不僅僅關乎其個人,關乎任何想成為機師的愛滋感染者,更關乎任何一個行業中的感染者。「…
文|鍾岳明    攝影|楊子磊    影音|鄒雯涵 今年五月,台灣通過同婚法案,迎向「同婚元年」,但同時,護家盟主導的「彩虹媽媽」也走進校園,散播反同思想與愛滋病的恐懼。 1981年發現愛滋病以來,由於死亡率高和透過性行為感染,成為道德恐嚇的工具,其實醫學躍進,愛滋早已不是絕症。然30多年來滿天謠言從未止息,歧視如病毒蔓延,成了防治愛滋最大的阻力,不僅把感染者打入暗處,也讓整個社會陷入黑暗恐懼。 我們採訪3位愛滋感染者:受盡人生折騰的Tina,對女兒保守祕密的Ken,和因感染被退學的阿立,讓他們痛苦不堪的,…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國內自1984年通報第一例HIV感染個案至今年11月26日,累計本國籍感染者3萬9514人,平均每年新通報感染數在2200至2500人間;但從去年起有下降趨勢,該年度僅新通報1991人,而今年截至11月26日新通報1599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02人、降幅達11%。政府也多次修訂相關條例,讓感染者獲得同等的醫療照護與保障。 關愛基金會所說的愛滋感染者就醫、安養等權益方面。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四條規定,感染者之人格與合法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不得予以歧視,拒絕其就學、就醫、就業、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
長照、安養等照護中心,是家庭長期照護外的選項之一,收容對象本不應有差異,但對感染者來說卻未必。70歲王姓老翁,被家人送至外縣市安養中心安置,家屬因希望就近探望,欲轉回住家附近某大型醫院附設安養中心,但老翁體檢抽血檢查發現HIV為陽性,該中心隨即已滿床理由而無法收容。 家屬當下除了驚訝、卻也難受,而輾轉找上關愛基金會求助,所幸在基金會的協助下,王伯順利轉至其他機構。 關愛基金會推廣部主任郭立凱表示,感染者被安養機構拒絕,並不是單一個案,雖依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規定,機構不得以感染愛滋為唯一理由拒絕感染者申請入住,但仍有安養機構開宗明義指出「不收愛滋感染者」。 郭立凱表示,…
在台移工已突破70萬大關,而女性外籍移工在非預期懷孕,因擔心害怕逃跑後,留下這群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他們成為沒有國籍、甚至沒有姓名的黑戶寶寶。 華視新聞雜誌團隊,特地專訪關愛之家,讓民眾更能了解群黑戶寶寶,他們和移工父母遭逢困難及辛酸,以及不為大眾所知的辛苦。 關愛之家會持續照顧這群孩子,維護他們應有的基本人權,幫助他們健康長大。 關愛之家給予黑戶寶寶和孩子照顧服務,提供醫療、生活、甚至教育等。 我們需要您捐款響應支持,讓服務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