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新聞編譯來源:2020.11.23 UNAIDS 在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保險套行銷方案營運資金降低以及保險套銷售量減少,導致有保險套需求的人們不再注重保險套,使用保險套需求被人所忽略;這顯示自2010年起,家庭計畫生育服務,以及提供保險套的方案缺乏管理,導致該地區在性行為時的保險套使用率,低於世界平均為90%使用率。 擁有有性生活或親密關係的新世代年輕人,沒有經歷10年前大力推廣保險套使用的時代,根據調查顯示,在非洲五個中西部國家與三個東部及南部國家,保險套的使用在性行為風險較高的年輕女性(15-24歲)是減少的;而九個國家中有五個國家的男性(15至49歲)在有高風險性行為的情況,…
關愛之家的創辦人楊婕妤,人稱「楊姐」,一生奉獻給愛滋感染者以及外籍落難人士,包含新移民以及她們所生的二代,一路走來滿是荊棘,但楊姐仍堅持做她認為對的事情,以下是周刊媒體報導相關內容:   <span data-mce-type="bookmark"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0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0;" class="mce_SELRES_start"></span> 希望透過媒體的報導以及各方協助,關愛之家能夠繼續努力為這些需要的人,提供及時的協助…
活動簡介 12月0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愛滋日,在這個屬於愛滋的月份中,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關愛之家 台灣關愛基金會、愛滋權促會、感染誌,邀請您在12月13日與我們在高雄一起「面對愛滋」!  從AIDS2020世界愛滋大會出發,一起深入「性少數愛滋社群議題」、「Covid-19對愛滋與同志工作的影響」、「愛滋入罪的台灣案例與國際經驗」、「愛滋感染者長期照護議題」、「醫療人員愛滋歧視調查」、「藥愛議題」,一起汲取國際愛滋工作與運動經驗,反思台灣在地愛滋行動,獲取更充分的工作動能,對愛滋重新思考。 活動報名連結:https://neti.cc/B8WvzLk  …
按時的服用抗病毒藥物確實能夠讓感染者的生活品質得以保障,面對愛滋感染者老年化的共病與長期照顧,我們應該努力合作,創造友善社會及照護場所。 為提升民眾對愛滋認知與預防知識,並創造健康友善、零歧視的社會,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與11個註愛滋相關非政府組織今(18)日共同宣布,第二屆愛滋聯名公益猛男月曆聯合勸募活動正式啟動。即日起到1月31日止,只要捐款新台幣350元(含)以上給任一參與活動的NGO,並完成線上表單登錄即可以獲得限量愛滋公益猛男月曆一本。此外,還可以前往7-ELEVEN透過ibon便利生活站,列印購買隱藏版的猛男海報與明信片。…
台北車站熙來人往,是許多旅客轉乘的中繼站,而車站的大廳廣場自從移除座位之後,常常看見許多民眾席地而坐,而因為處於交通樞紐,在台工作的移工,便會以這邊當作聚集的地點,常見許多移工朋友三五好友圍坐在地上,分享著家鄉美食,若是社福移工,還有可能推著爺爺奶奶一起參加,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開齋節或是發薪日後的周末,更是熱鬧非凡,各種家鄉美食出籠,關鍵評論網的報導《【圖輯】這裡已是東南亞移工第二個家:30張圖帶你看台北車站大廳的美麗瞬間》便詳細紀錄了這些移工的生活與故事,在台灣,約有69萬多名移工,扛起許多產業的勞力缺口,基礎建設、看護照顧、加工出口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人力;關愛之家的服務,…
作者:陳佳楓 從越南嫁到台灣一年多的玉芳,某日在社區遇到一位來台灣已九年的新住民姊妹,玉芳也應她的邀請參與社區活動,進入社區大學學習,並逐漸融入在地生活,慢慢化解她與婆婆因語言隔閡及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玉芳在婆婆的鼓勵下參加了社區演出,更建立了自信心……這部微電影《相思月琴》,是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所出版《島嶼的光影》微電影系列的第五部,雖是電影情節,類似的劇情卻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上演著。 [caption id="attachment_10809"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相思月琴》微電影中,演出新住民家庭的親屬互動的情形(照片來源:…
在臺灣,有將近4萬多名被稱為「失聯移工」的外籍人士,他們的孩子因為身分與各種狀況,進而陷入了困境,需要您的幫助;關愛之家長期以來接受社會大眾個人及企業團體的支持,讓我們對非本國與本國籍的弱勢兒少的服務能夠不間斷。 自2020年3月起,關愛之子家園正式開始營運,透過公益影片家鄉篇,描述非本國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同時身處家鄉跟異鄉的矛盾、徬徨與無助,我們希望,關愛之家成為他們安全且溫暖的家…
文章來源:換日線 作者:小花媽 /新南向周記 "最近,聯合報有一系列關於新南向政策的報導,其中一篇的標題是〈新二代:在台灣長大,我不會母語〉,跟小花媽一直以來提到的狀況非常契合。 過去,小花媽在幫老師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接觸到台灣不少國小低年級的「新二代」。發現即使已經到了現在,對他們而言、對他們的母親而言,「用自己的語言」跟孩子對話,仍舊是備受阻礙的現實。 因此,當新南向政策推動時,主打的「培育新二代成南向人才」,小花媽可以說是不以為然的──這是多麼不了解社會現實的想法呢? 台灣社會的現實:仍被歧視的東南亞移工移民,與不願被標籤的「新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