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顯示,自96年至109年為止,非本國籍曾經失聯的兒少有933位,其中約有240名仍在協尋中,非本國籍兒少以及新移民勞工的處境仍然相當艱困,尤其是女性移工懷孕之後,常會遇到雇主提出解約、強制遣返母國,接連而來仲介更要求支付違約金,無疑是多重傷害。 移工待遇在台灣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根據中央社報導中提到,行政院長蘇貞昌針對此議題回應,移工照顧是人權議題,要就既有事實及人權考量做處理。根據勞動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台灣約有70多萬名外籍移工在台從事各種行業,包含酪農、營造、農作、社福等三高(高風險、高職災、高違規)產業,當初引進外籍移工,做為補充性勞動力人口,…
文/江婉琦 照片/Robertus Galang Hari Cahyono、吳庭寬 四月十三日,天氣和煦的週六下午,在台中1095新搬不久的辦公室裡,幾張桌子併攏,上方擺放印尼點心Bakwan(炸蔬菜)、Tempe(天貝黃豆餅)、Kerupuk(傳統餅乾),配上一杯講者從印尼帶過來的甜蜜薑茶。一起先吃個飯是在印尼辦活動的慣習,今年Trans Voice的第一場活動伴隨著食物的香味,在台中開始。 Rangga與他的團隊Sunday Screen是今年第一組Trans Voice計劃邀請來台灣駐村的影像工作者,前幾年Rangga也來過台灣幾次,對第一廣場附近的環境並不陌生,在這一場「放心Talk…
新聞編譯來源:2020.11.23 UNAIDS 在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保險套行銷方案營運資金降低以及保險套銷售量減少,導致有保險套需求的人們不再注重保險套,使用保險套需求被人所忽略;這顯示自2010年起,家庭計畫生育服務,以及提供保險套的方案缺乏管理,導致該地區在性行為時的保險套使用率,低於世界平均為90%使用率。 擁有有性生活或親密關係的新世代年輕人,沒有經歷10年前大力推廣保險套使用的時代,根據調查顯示,在非洲五個中西部國家與三個東部及南部國家,保險套的使用在性行為風險較高的年輕女性(15-24歲)是減少的;而九個國家中有五個國家的男性(15至49歲)在有高風險性行為的情況,…
台北車站熙來人往,是許多旅客轉乘的中繼站,而車站的大廳廣場自從移除座位之後,常常看見許多民眾席地而坐,而因為處於交通樞紐,在台工作的移工,便會以這邊當作聚集的地點,常見許多移工朋友三五好友圍坐在地上,分享著家鄉美食,若是社福移工,還有可能推著爺爺奶奶一起參加,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開齋節或是發薪日後的周末,更是熱鬧非凡,各種家鄉美食出籠,關鍵評論網的報導《【圖輯】這裡已是東南亞移工第二個家:30張圖帶你看台北車站大廳的美麗瞬間》便詳細紀錄了這些移工的生活與故事,在台灣,約有69萬多名移工,扛起許多產業的勞力缺口,基礎建設、看護照顧、加工出口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人力;關愛之家的服務,…
作者:陳佳楓 從越南嫁到台灣一年多的玉芳,某日在社區遇到一位來台灣已九年的新住民姊妹,玉芳也應她的邀請參與社區活動,進入社區大學學習,並逐漸融入在地生活,慢慢化解她與婆婆因語言隔閡及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玉芳在婆婆的鼓勵下參加了社區演出,更建立了自信心……這部微電影《相思月琴》,是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所出版《島嶼的光影》微電影系列的第五部,雖是電影情節,類似的劇情卻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上演著。 [caption id="attachment_10809"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相思月琴》微電影中,演出新住民家庭的親屬互動的情形(照片來源:…
文章來源:換日線 作者:小花媽 /新南向周記 "最近,聯合報有一系列關於新南向政策的報導,其中一篇的標題是〈新二代:在台灣長大,我不會母語〉,跟小花媽一直以來提到的狀況非常契合。 過去,小花媽在幫老師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接觸到台灣不少國小低年級的「新二代」。發現即使已經到了現在,對他們而言、對他們的母親而言,「用自己的語言」跟孩子對話,仍舊是備受阻礙的現實。 因此,當新南向政策推動時,主打的「培育新二代成南向人才」,小花媽可以說是不以為然的──這是多麼不了解社會現實的想法呢? 台灣社會的現實:仍被歧視的東南亞移工移民,與不願被標籤的「新二代」" …
文章出處:獨立評論 作者 玉米粒 [caption id="attachment_10681" align="alignnone" width="640"] 失聯移工生下的黑戶寶寶常年被社會安全網遺漏,沒身份、沒健保、沒有疫苗接種追蹤,只有在發生社會案件時才會有人發現。[/caption]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潛藏寒冬待回春」。對於失聯移工的孩子而言,他們生於無名,沒名沒姓沒身分,生下來即是冬天,不知身分被揭露的春天何時才會來臨。他們可能叫做火龍果、鳳梨、芭樂、一月、二月、三月、冬天、春天,始終被社會安全網遺漏,或許要直到發生社會事件,才會有人發現。 109年5月開始,…
資料來源:udn/生活/生活新聞 記者:聯合報/記者簡浩正/台北即時報導 [caption id="attachment_10532" align="alignleft" width="598"] 露徳協會與感染誌協會等單位共同呼籲,希望透過「U=U」宣導,讓民眾更加理解HIV,降低焦慮與恐懼;感染者也應積極接受治療、穩定就醫。記者簡浩正/攝影[/caption] 台灣露徳協會、台灣感染誌協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