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 type="note"]關愛觀點:關愛之家也是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的成員,這次的替代報告指出關於兒童的身分權的保障不足,也是關愛之家服務的孩童常面臨的問題,在缺少身分的情形下,包含醫療、教育及各種社會支持系統,這些孩子都被排除在外,一旦遭遇緊急或災難時,這些孩童將是首當其衝,直接受到影響的一群。關愛之家長久以來與政府合作企圖解決這個困境,但這個議題仍有賴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支持。[/box][divider]13民團促設跨部會兒少專責機構為監督政府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內容,由國內十三個民間團體組成的「臺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昨天提出「臺灣兒童權利公約執行之替代報告」,…
愚人節剛過,你被騙了嗎?疾管署特別幫大家整理過去網路一傳再傳的愛滋謠言,其中最常見的流言莫過於「食物染愛滋血吃/喝了會感染」、「愛滋病毒會透過生活用品傳染」等。事實上,愛滋病毒很脆弱,離開人體後很快就會死亡,並不會透過食物、飲水或日常用品傳染,也不會透過蚊蟲叮咬傳染,請民眾不必恐慌。 隨著網路、3C的普及,訊息流通更加快速,部分民眾利用傳播媒體發表錯誤、不實的傳染病言論,除了會影響防疫工作的執行,也可能因此觸法。為使民眾即時獲得正確的防疫資訊,遏止不實謠言的散播,疾管署特別在全球資訊網建置「闢謠專區」(https://goo.gl/bbheoK),並分類為「防疫類闢謠」及「疫苗類闢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久病無孝子,只剩外勞?台灣開放外籍家庭幫傭及看護工20幾年,隨著高齡化社會及國人赴海外工作趨勢,外籍看護工角色也跟著轉變,從原本單純「照顧者」到「陪伴者」,甚至成為獨居老人「另類親人」。仲介打趣說,觀察很多看護工說台語、客家話說得很溜,就知道看護工與家人互動情形。 台灣很多公園經常看到外籍看護工牽著或推著老人散步,即使到醫院,看到最多的還是外籍看護工。仲介說,早期引進外勞,大多以打掃、照顧重病者為主,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以及大家庭結構改變為核心家庭為主,甚至很多年輕人赴海外工作,外籍看護工的角色也跟著改變,除了日常的照料,更是被照顧者情感上的支持。 仲介說,…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言行尊重他人,無形之中也是一種身教,一部新加坡的微電影,訴說一名母親,總是在自己女兒面前,對外籍幫傭言行苛刻粗魯,最後終於讓女兒有樣學樣。影片中不但探討親子教育,更提到對人尊重的議題,發人省思,引起熱烈討論。 來自菲律賓的外籍幫傭Lisa,一抵達新加坡雇主家,立刻就受到女主人,Serena的震撼教育。女主人Serene不僅讓Lisa睡儲藏室,甚至訂定了不合理的工作條款約。從此Lisa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幫傭生活,為了賺錢只能咬牙忍耐,就連吃飯,也要看女主人臉色。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女主人的女兒June,自從幫傭來後,…
文/張正儀;圖/Kenny Mori 文章轉載自One-Forty[box type="note"]關愛觀點:台灣從2003年開始引進外籍移工,補充台灣勞動力短缺的窘境。至2017年2月底,根據勞動部所公布的資料,目前有超過62萬名移工,協助台灣各項公共工程建設、建築營造及家事與照顧服務,特別是在長照看護的人力上有急速成長的跡象。這麼多年來,他們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週遭裡,相互影響著,甚至相互依存著,早已成為不可分割的界線,台灣更呈現出地球村的樣貌,非常多元的文化相互地融合著。但是我們回頭想一想,好像都不太認識他們...。在台北的鬧區竟然有一個菲律賓移工的生活圈,我們可能常常經過、路過這個地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為因應我國新住民人數逐年增加,新住民立委林麗蟬找來新移民姊妹和二代新住民,錄製越南、印尼、泰國語車站常用的廣播,無償提供給台鐵使用。台鐵自4月起將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全國9個重點車站播放,嘉惠新住民與來台的東南亞旅客。 林麗蟬表示,她日前有跟台鐵建議錄製印尼、泰國、越南語廣播,因為這三國是目前在台灣新移民中分布最多的,但台鐵因為沒有相關資源、人力和經費,遲遲無法完成。於是她找來七個新移民姊妹和新住民第二代幫忙錄製,「他們無償幫忙錄音,從台中、彰化和嘉義趕上來還自付車馬費,真的很謝謝他們。」 錄製完的廣播,提供對號列車停靠月台資訊,發車前10分鐘播放一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今年2月份公告【校園知情愛滋感染者之處遇Q&A】 這份文件可以提供學校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了解並協助教育現場的愛滋感染者,包含以下10大類的基礎知識或處遇流程: 一、 我國愛滋疫情現況為何? 二、 學校會知道愛滋感染者之情況嗎? 三、 校園愛滋感染者之處遇流程為何? 四、 校方得知愛滋感染者應該保密到什麼程度? 五、 如何關懷校園愛滋感染者? 六、 如何協助校園愛滋感染者取得專業資源? 七、 萬一校園愛滋感染者無預警曝光時應如何處理? 八、 校園愛滋感染者萬一受到不公平或歧視時,申訴管道及流程為何? 九、 需要在發現校園愛滋感染者時特別進行宣導嗎? 十、…
文/ 陳貞樺、圖/Rob Godde、Ian Taylor 本文轉載自報導者2017/3/1報導「看見「透明的小孩」─ 從香港經驗再思無國籍兒童議題」 去年8月《報導者》刊出一系列關於台灣「無國籍兒童」的故事,引起監察院、內政部等單位的重視,並由出版社改編成《透明的小孩》繪本。《報導者》文中被印尼籍逃逸移工母親拋棄,年齡僅2歲的無國籍兒童「歐妹」,已順利被出養到國外。儘管現況已出現突破,但仍有許多個案面臨不同的問題,正在等待撥雲見日。《報導者》記者持續追蹤「無國籍兒童」議題,並採訪已成立10年的香港移工救助機構「PathFinders」,看他們如何在移工眾多的香港都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