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封面圖片攝影/楊子磊 文字/曹馥年 逾6成女性受刑人因毒品案入獄,遠高於男性的4成左右。她們有高比例的創傷經歷、共病與經濟弱勢,也更易受到伴侶影響用藥。成癮背後的性別議題,卻成為「房間裡的大象」,女性罕有專屬支持資源,長期和男性使用同一套模式戒癮,也承受更多歧視與標籤。 社工陳鳴敏是藥癮過來人,前半生的用藥史就是台灣的毒品演進史。用藥近20年,再花10多年從犯罪者走到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在現在服務的安置機構,她仍看見一位位少女循環著她曾經的成魔之路。當受到生命創傷的女性用物質找愛,這樣的病,能怎麼治? 眼前是上過午間新聞頭條的「女魔頭」──這是她當年因槍砲、毒品、妨害自由、…
隨著HIV新確診者數量逐年下降,台灣在抗病毒藥物治療、篩檢服務與取得管道上,皆有相當的經驗與水準,但感染者的生活品質仍有進步空間,社會的偏見與歧視也有待改善。長期關注HIV領域的GSK 台灣,於2022年初成立「讓愛更好計畫(Act For Better Love,簡稱AFBL)」,希望能提供台灣在地社群團體更多支持,擁有更多HIV的預防、衛教與研究資源。 根據疾管署於2020年所公佈的數據顯示,台灣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比率達90%、感染者服藥比例達93%、服藥者病毒量測不到比率達95%;與2020年的全球平均值「84-87-90」相比,台灣的表現顯示各界多年來在篩檢、藥物控制上的努力成果…
文、圖/綦守鈺 長期投入藥愛(chemsex)行為研究與愛滋多元預防的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衛所莊佳蓉副教授,近日受國際期刊刺胳針-愛滋病(The Lancet HIV)邀請,將相關的研究回顧發表於該期刊,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藥愛行為與愛滋病感染風險並非是單純的因果關係,並且提出減害治療的新方向;研究刊出後,受到美國醫學訊息轉譯單位 Medscape 的肯定,同時也登上 The Lancet HIV Podcast 9 月訪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衛所莊佳蓉副教授表示,近年來在歐美國家和台灣引起討論的藥愛文化,意指藉由甲基安非他命、G 水等物質的使用,增強與性有關之正向體驗的行為,…
『妳!坐好!坐好唷!聽著…妳如果不好好治的話,妳就死路一條…』這是Victoria確診時聽到的第一句話,「那時候真的晴天霹靂,雖然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滋』…但我只記得『我要死了…馬上就要死了』,真的很害怕、很崩潰!」聽著Victoria現在談笑風生的分享,很難想像5年前的她猶如行屍走肉、渾渾噩噩,全家人更是情緒緊繃、劍拔弩張,這也是許多愛滋感染者所面對的真實情況。 104年剛從國外返國的Victoria,在一次與家人外出運動時,因突發性休克,不僅呼吸窘迫、意識模糊;而後至心臟門診,才查出患有先天性二尖瓣膜脫垂,胸腔X光檢查中也發現不明原因的肺浸潤;半年內陸陸續續反覆低燒、呼吸困難,…
(※ 文:阿蘇卡,或稱Asuka,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   在德國書寫台灣的未來 在台灣逐漸邁入多元移民社會的當下,一位獨立記者黃文鈴嘔心瀝血,跨國採訪超過五十位受訪者,拚出了一本探討理想族群融合方法的書——《誰是外來者》。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它也許能夠協助我們想像一個台灣未來的理想樣貌。 《誰是外來者》以德國與台灣兩地映照,探討在同一時期接收越南移民的兩個地方,各自有哪些不同的措施、政策,社會環境又是如何,並且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族群融合的理想方法。 說起來也許會讓許多人驚訝,台灣其實是有接納過國際難民的,但當時是以「僑胞」的名義,…
文字|曹馥年、陳德倫 攝影|楊子磊 2022年,台灣引進移工第30年,全台已逼近70萬名移工,為台灣撐起無數的藍領工作,以及數十萬家庭的照護工作。然而,移工隻身來台的景況已大幅變化。近幾年,每年約有1萬名移工在台灣成為爸媽,而這人數只是冰山一角。 《報導者》歷時5個月探究這群移工爸媽的面貌。從山區、科技園區到社區巷口,都有不被留意的隱形全家福。我們在中央山脈裡的村落裡,發現一個個具規模的失聯移工聚落,他們在這裡生養下一代,孩子鮮少離開過這座山頭。我們在工業區、教會、NGO組織、地下保母網絡裡見到她們,與一位位生產前後正在庇護所生活的移工媽媽深談,看到移工家庭在台生養的歧嶇路。…
《報導者》基金會分眾報總監 楊惠君: 1981年,《紐約時報》首度揭露了,愛滋病在紐約同志圈傳開,從此,這個病毒就與「特定族群」、「特殊性取向」緊密嵌合在一起。雖然不到15年,愛滋雞尾酒療法問世,並且達到超出預期的療效,愛滋,不再是感染即絕望的「世紀黑死」,甚且,用藥效果不僅延長帶原者生命、還壓制住傳染力,近年國際感染症專家大聲疾呼:「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即檢測不到病毒、就沒有傳染力,讓他們好好服藥、比推動「安全性行為」更有效。 然而迄今,愛滋帶原者仍活在「櫃子」裡,包括台灣,世界仍有許多國家將「傳染愛滋」列為犯罪,即使科學家不斷聲明…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大類,後代學者又將其區分成基礎及進階需求。基本需求包含讓人不受生命威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在社會互動中發展出的「愛與歸屬需求」;進階需求則涵括在團體中「被受尊重、肯定需求」,以及擁有足夠量能「實現自我目標需求」。從歸類上來看,馬斯洛將「愛與歸屬需求」歸類在基礎需求,且順序僅次於生理/安全需求,便能知道與他人建立關係、產生情感連結對人活在社會上賦有極大的意義。 雖然每個人從出生那刻起,便開始與他人產生連結,並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愛與被愛的技能,但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需求,在愛滋感染者身上卻成了可遇不可求,想要卻說不出口的願望...  …